武汉最早的出租车——“武汉牌”吉普车
40年前的5月23日,我市第一家国有出租车公司成立,“打的”从起初的高消费变成今天人们日常的出行选择,见证了武汉的一大变化。
1975年5月:成立首家出租车公司
1971年,我市从二汽购进“武汉牌211型”吉普车15辆,调拨给公共汽车公司,负责筹建出租车经营。
1975年5月23日,我市第一家国有武汉市出租汽车服务公司正式组建,即现在的武汉华昌出租汽车有限公司前身。
第一代的哥、现任华昌公司总经理王立新介绍,公司成立之初有吉普车15辆,菲亚特轿车25辆,解放客车10辆,旅行客车4辆,之后近10年时间里,是武汉市唯一经营出租车的单位。
王立新收藏一本1981年“出租车广告单”,上面写道:“公司备有大、中、小型客车,可供开会办公、参观游览、婚丧嫁娶、探亲访友、就诊出院、赶车赶船,各省、市、县均可到达,昼夜服务”。
当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400元,出租车是少数有急事市民、外地来汉公办乘客的选择,已年过六旬的市民陈女士说:“出行都是靠公交车、自行车,谁家能坐一回出租车可是了不得的事”。出租车的收费让普通大众消费不起,那时基价从3.5元到40元,每公里租价从0.5元到2元。
高收费对应的是完美服务,第一代的姐张运兰回忆,那时对车辆清洁要求极高,以“雨后无泥,天晴无灰”为标准,检查人员带着白手套检查车辆,不但座椅要求干净整洁,脚垫、车窗玻璃乃至轮胎和引擎都要一尘不染。
张运兰说,现在出租车一天要跑几十笔业务,以前一天最多两三趟,而且武汉市民坐得少,基本都是从外地来汉出差的用车比较多,偶尔有些老人需要从医院回家也会约车,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时,婚丧嫁娶的业务渐渐多了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做的哥可当上“万元户”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出租汽车市场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出租车增加近千辆。
到1985年时,全市出租汽车公司已拥有皇冠、菲亚特、日野、丰田、三菱等十余种车型,在汉口站、武昌站等15个客流密集地设有站点。
一位老的哥介绍,当时的出租车价格较70年代不再高不可攀,起步价在12.6元,加之人们收入普遍增加,在站点排队租车、电话预约租车的乘客络绎不绝,“当时只要驾驶员勤快,当个‘万元户’完全没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出租车行业迈入品牌时代
私营、个体加入出租车市场,驾驶员素质良莠不齐,到上世纪90年代,市民投诉出租车多收滥要越来越多。
1992年,华昌出租汽车公司率先亮出蓝色顶灯,贯彻行规行约,实行规范服务,让驾驶员自觉接受乘客的监督,标志着武汉出租汽车行业迈入品牌竞争的时代。
华昌公司涌现出一批行业优秀典型驾驶员,有全国文明出租车驾驶员、武汉市劳动模范肖子奇,全国工人先锋队号“杨少华班组”,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施春香、蔡爱荣,省、市级服务明星彭志城,“武汉好人”肖建方,“良心的哥”陶建刚,省交通行业100强马兵兵等。华昌成为全市出租车行业的样板。
至1998年底,全市出租汽车已达到12260辆,年载客量达2.37亿人次。
二十一世纪以来:严规出台环保电动车上路
进入21世纪,市民对出租车的需求、服务质量都越来越高,市民觉得打的越来越难,部分驾驶员服务不规范,一系列问题随着行业的发展再次摆在行业主管部门面前。
2014年底,为标本兼治提升出租车服务质量,缓解“打的难”,我市出台《出租汽车运营管理体制改革意见》,推出出租车行业一揽子改革措施,如经营权从“有偿”变为“无偿”;明确经营期与车辆退出营运年限一致,到期需重新申请;出台营运车辆技术标准,经营企业可依此自主确定出租车品牌和车型,丰富市民出行选择等。
本月,通过面向全国公开招投标,1100辆纯电动出租车陆续投入市场,全市出行车行业车辆规模扩容至16000余辆,服务范围辐射到中心城区及远城区。
1998年
◎全市出租汽车已达到12260辆,年载客量达2.37亿人次
1975年
◎我市第一家国有武汉市出租汽车服务公司正式组建
◎有吉普车15辆,菲亚特轿车25辆,解放客车10辆,旅行客车4辆
◎基价从3.5元到40元,每公里租价从0.5元到2元
1985年
◎全市出租汽车公司已拥有十余种车型,起步价12.6元
2015年
◎1100辆纯电动出租车陆续投入市场
◎全市出租车行业车辆规模扩容至16000余辆
(作者: 编辑: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