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记者王翮昨晚摄于武汉长江二桥
图为:一轮红月出桥头
图为:武汉上空月全食过程(多次曝光合成)
图为:汉口江滩的专业班子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周治涛 廖仕祺 王凤 摄影:记者王翮 叶茂林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儿羞红了!
昨晚,今年我国唯一可见的月全食,引来江城市民热烈围观。全国各地的网友,也纷纷在网上晒出自己的月亮特写,正所谓“千里共婵娟”。
在万众瞩目下,月美人平时皎洁如玉的脸庞,也泛起了娇羞的红晕。不过由于天气和空气状况等因素,在武汉市区看到的月亮不太红,时间也较短,这也成为不少市民心中的遗憾。
●盼月
千呼万唤犹遮纱
嫦娥羞色若昙花
昨晚6点半,汉口江滩,200多名市民已早早守候,长枪短炮齐刷刷地对准长江二桥上空。“月亮在哪儿呢?”人群里一个清脆的童音响起,那轮挂在二桥上空的朦胧月影,不仔细看还真找不到。
同一时段,武汉市财贸学校,“老师,为什么月亮看起来那么模糊?”一名女同学忍不住问道。在武昌沙湖公园,东方的夜空仍模糊一片。“月亮去哪了?”不少赏月的市民,频频拿出手机刷着微博寻找答案。
6时55分,月食进入食甚。汉口江滩的市民纷纷掏出手机,对着天空各种抢拍。不过,很快“咔咔”声便弱了下来,手机拍摄的月亮都模糊不清。而在沙湖公园,本报拍客拿出长焦相机,对准了东方若隐若现的红月亮。“月亮太暗,拍不出来效果。”
7点半,记者在东湖附近看到,空中还剩半轮红月。虽然昨日月全食恰逢农历十五,不过月亮看上去并不大,也不清晰。直到8点35分,月亮恢复成银盘,才在人们的视野中清晰明朗起来。
记者采访多位观月者了解到,昨晚武汉城区的月亮普遍较朦胧,就像遮着一层纱;月色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红,且红月观测时间也非常短。不过在远城区如东西湖等地,许多市民倒是看到了清晰的红月亮。
●赏月
亲友相约黄昏后
吟诗放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昨晚6时许,在武汉市财贸学校的操场上,近百名学生围坐成一团,一边吟诵着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一边憧憬着与神秘红月的邂逅。
原来,得知月全食的消息后,很多同学纷纷求“组团观月”,该校团委副书记闵强觉得机会难得,“大家平时只能从课本上看到月全食,应该带他们亲身感受一下这奇妙的天文现象。”昨日一早,闵强便开始“踩点”,还拉起了一支近百人的观月队伍。
“白天选点时没考虑到两旁高楼的灯光影响。”闵强有些懊悔。不过朦胧的月食,并没破坏同学们的雅兴,大家边赏月边唱起月亮的歌谣。
“江上出红月,天涯共此‘食’。”同样组团“共婵娟”的,还有汉口江滩的200多市民。由于月色朦胧,手机完全拍不出效果,大家纷纷向几位“专业班子”求图,再发到朋友圈里。63岁的周义诚拿着借来的照片不住称赞:“好多朋友住得远,没办法过来,我是代他们来观月的。”
不过要说最豪华的观月团,则要属武汉睿升学校了。省天文学会专家与该校千名师生在操场集体赏月,架起了16台高倍望远镜。省天文学会专家孟宪有介绍,学校平时科学课也讲天文知识,但不够形象。昨晚天文学会提供的望远镜,能指导学生观测到月球环形山。
●追月
三十六载思广寒
六十八岁仍逐月
在汉口江滩的“专业班子”中,省天文学会会员王国胜无疑是最忙碌的一个。他的相机前,聚集着最多的粉丝。“往前翻一下,我要最红的那张”、“王老师,您这张的光圈和曝光指数是多少呀?”68岁的王国胜不仅要满足现场群众“求片”需求,还得为他带来的老年大学摄影班的30名学员提供技术指导。之所以这么受青睐,只因他追月追了36年。
“我从中学起就对天文感兴趣,18岁时就自己做简易望远镜。”王国胜至今仍记得他第一次拍摄月全食的情景。那是1978年,他第一次熬夜用胶片相机记录了月全食壮景。当天凌晨4点拍完后,他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冲底片、洗照片。“看到自己洗出来的第一张月全食照片,十分兴奋。”从此他开始了追月之旅。
不过昨晚,王国胜有些失望:“用肉眼几乎看不清楚。”他回忆3年前那次月全食说:“那晚10点后,我带着相机在百步亭小区的楼顶上吹北风,虽然很冷,但当时的月亮就在头顶上,那么亮那么红,美极了。”
●问月
城市天空光污染
所以月亮不够红
听闻能欣赏难得一见的红月奇观,昨晚不少市民走出家门赏月。而网上也有全国各地网友晒出自己拍摄的月亮。不过也有很多市民和网友吐槽:月亮不够红,不够大,不够清晰,更有网友将此归咎于雾霾。对此,记者专访省天文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科院测地所研究员高布锡。
高布锡表示,城市有光污染,天空偏黄,月亮和黑夜的对比度不高,人眼收集光线有限,所以看上去月亮不够红。但相机镜头可以捕捉到更多的光量,因此照片拍出来的月亮显得更红。月亮不够大,是因为月食期间月亮反光的亮度不足,给人的感觉比较小,是一种感官印象。
那市区的月亮为何不够清晰呢?高布锡表示,以前看星星要去郊外,现在看月亮也要去郊外了。原因很多,主要是城区大气能见度较低,受到雾霾等因素影响。此次月全食地平高度不高,在高楼林立的市区难以看到带食月出的清晰景象。
(作者: 编辑: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