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滚动要闻

武胜路将建成“变形金刚” 一站换乘公交的士轻轨

发布时间:2015-01-23 08:45:00来源:SRC-220

  在市中心繁华地段,同一建筑内,不但能换乘公交,还能换乘的士、轻轨,这样“一站式”公交枢纽站你见过吗?记者昨天获悉,我市国土规划部门最新公布了武胜路公交枢纽土地招拍挂信息,将首次通过“公交+物业”模式建立体交通综合体。

  老武胜路公交枢纽难以满足需要

  对于老武汉人来说,武胜路公交站是难忘的记忆。作为公交换乘枢纽,这里总是人满为患。据市公交集团介绍,该枢纽建于1958年,共有9条线路在此首发,年集客流量达到300多万人次。由于部分建筑使用年限已超过40年,在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也不适合城市发展需要,因此整体拆除,进行综合改造。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人士表示,老武胜路公交枢纽容积率仅为0.76,远低于该区域平均4.0的容积率,枢纽站内部设施布局松散,人车平面交织。同时,与已建成的轻轨利济北路站直线距离仅200米,但因无便捷过道,需绕行480米才能换乘。

  “公交+物业”模式破解公共交通枢纽建设难

  受制于土地、资金等方面因素,我市公交枢纽建设滞后。急需要改造的武胜路公交枢纽怎么办?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表示,一方面,传统公交枢纽站建设属于公益事业,其投资完全依靠政府,日常运行也难以创造效益,几无社会投资;另一方面,公交枢纽位于高地价地段,其土地利用率与周边地块相比明显偏低,是对城市宝贵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这样现状下,规划部门引入香港沙田交通综合体等成功经验,引入公交枢纽站综合开发模式。与老武胜路公交枢纽单纯交通功能的平面布置不一样,新武胜路公交枢纽变“立体”起来,将公交系统与商业、商务办公等几种业态共同建设成交通综合体。

  市规划院的专家认为,通过“公交+物业”模式,释放了枢纽站的土地价值,实现价值回报,其建设资金不必完全依赖政府,改变枢纽站建设严重滞后现状。据了解,这种建设模式在我市还是首次。

  立体交通实现“公交轻轨的士”一站换乘

  引入开发商建公共交通枢纽,如何防止开发商只追求综合开发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枢纽站交通功能?国土部门在最新公布的武胜路公交枢纽土地招拍挂信息时,进行了严格的规划要求。

  规划要求该采用“公交+物业”模式进行的综合开发和建设,应充分保证公交枢纽站建筑面积。在地下一层和地面一层解决公交停车、公交换乘枢纽功能。地下一层、地面一层在优先充分满足公交枢纽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可安排商业服务业设施类综合物业。整个规划中,商业建筑面积为60000平方米、商务建筑面积为93000平方米。

  另外,新武胜路公交枢纽还注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互联互通。在与轻轨对接方面,该项目地上二层将设置空中连廊跨武胜路与轨道1号线利济北路站站厅层对接,跨武胜路两侧应设置上下坡道,兼顾人行过街功能。在公交换乘的士方面,项目用地范围内临武胜路和京汉大道侧各设置一处出租车港湾式上下客区。在过街通道方面,项目地下1—2层具备向北穿京汉大道、向东穿武胜路实现临近区域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和互联互通的条件。(长江日报 记者马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