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滚动要闻

武汉著名相亲角:长辈带着晚辈照片资料静候佳婿贤妻

发布时间:2017-08-22 15:08:35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武汉部分单身青年排斥相亲 专家建议用全面辩证思维看待相亲

人民网武汉8月21日电 “相亲”是中国最传统最快捷的寻找伴侣的方式。在武汉的中山公园有一个著名的相亲角,这里一度是武汉人谈论的焦点。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情人节前夕,爹爹婆婆叔叔阿姨便带着小板凳、小食、儿女的照片资料,在相亲角旁静候着佳婿贤妻。相亲角火爆,五花八门的相亲方式层出不穷,但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已近2亿,“剩男剩女”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而在武汉,有一部分单身青年排斥相亲,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部分单身男女相信相亲是寻找伴侣的良好途径

前不久,董爷爷在相亲角给自己28岁的孙子找了个相亲对象,小董在爷爷的介绍下,与相亲对象小林相识,“起初俩人见面都对对方颇有好感,人生观价值观也都互相认同,我以为我找到了人生伴侣,然而当我提出要一同去广州发展时,小林却杳无音信,这让我很伤感。”小董说,最近几年自己经历了无数次相亲大战,有些女孩子加了微信后聊了几句话就拉黑了,聊天还没真正开始,就被拉黑,这显然不是因为小董得罪了对方,“人家姑娘根本没有认识我的意愿,加我微信,估计就像完成任务,告诉父母一下。”

“去年冬天,我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女孩子,年龄上比我大半岁,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对我都无微不至的照顾,俩人认识不到两个月,那女孩儿突然提出要把我家里所有房产证上加上她的名字才会跟我领证,这让我很费解。”小董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认为长相、房、车、收入、户口、学历等这些可以作为相亲之前的参考条件,但把物质作为婚姻的交换条件他不能接受。

小董三年间经厉了各式各样的相亲,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仍然相信相亲是寻找人生伴侣的良好途径,“在自然状态下,恋爱发生的概率很低,而相亲恰好克服这一问题,它能帮助单身男女们快速结识其他单身异性,并且经过筛选能让缘分更快发生。然而相亲只能帮助拓宽人脉关系,真正要从陌生人进阶到恋爱关系,最后走进婚姻殿堂,还得从头培养感情,外在的条件没办法帮助加速这个过程。”小董总结了自己相亲3年的经验教训,“要恋爱,要结婚,最后还是看自己。态度一定要积极,心态很重要,失败了也不能丧气,不能条条框框要求得太死,除了对另一半有要求,还要全方位、积极向上地去改变自己,我想这样会距离结婚更进一步。”

部分单身男女排斥相亲 觉得难以启齿

日前,人民网记者对单身男女青年做了一份关于“相亲”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的单身青年排斥相亲,他们认为,只有老土、守旧的人们才通过相亲脱单,在现代化社会,没有理由再去相亲,让别人安排自己的命运。还有人认为,相亲是件不光彩的事,只有失败者才接受相亲。32岁的单身女小任这样说道:“总觉得相亲很别扭,如果我去相亲了,我会觉得这是件难以启齿的经历。”

“排斥相亲这种情绪在年轻单身群体中普遍存在,是整个社会的婚恋文化还不成熟导致了这种观念的长期存在,但这种观念的错误的,它终将被淘汰,相亲有它的优点,有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婚恋分析专家王老师列举了相亲的两大优点。其一,相亲具有高效性,它帮助单身男女们快速结识其他单身异性,让缘分更快发生,从这个角度而言,相亲其实只是加速爱情的发生;其二,相亲有一定的科学性,相亲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共同运作的过程,安排者总会考虑双方性格、习惯以及各方面条件是否合适,只有合适了才会安排约见。

王老师说,单身们不应该抱着成见去排斥相亲,要用全面辩证的思维看待相亲,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今天,每个人的交友圈都变得小而固定,而相亲能够快速帮助单身者们在交友圈之外遇见缘分,让脱单来得更为轻松,单身者们应该意识到,当你在拒绝相亲时,其实你是在拒绝一种脱单的可能。

多元化生活导致部分人选择成为“不婚族”

“我一个人过得挺好,自由不受约束,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对象结婚呢?”“我单身,但不独身;我有伴侣,但是不结婚。”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中也产生了一批“不婚族”。他们大多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提倡自由主义。

专家张磊对这类人群进行了剖析,一类人对婚姻的不确定性造成安全感缺乏,从而不想牺牲目前的生活;一类人恐婚源于父母婚姻失败,给自身造成心理阴影;一类人虽然也渴望结婚,但是抱着随缘的心态;还有一类人注重精神交流,觉得结婚与否不重要,婚姻就是一张纸,不要这张纸,爱情美丽的光芒不会褪色。

张磊认为,“不婚族”在逐渐适应一个人的过程中,感情生活的空档被很多其它的生活乐趣所填补。现代人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随着生活的多元化,现代人安置自己情感的方式越来越多,对多元生活方式更包容,对于是否生子女,是否赡养子女的态度,也更开放了。(肖璐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