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隧道,横穿大江,连接两镇,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
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就明确提出:"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结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2008年12月28日,这一百年梦想终于实现,武汉长江隧道正式通车,长江过江交通迎来了"江上架桥、江面行船、江底通隧"的三维时代。
武汉长江隧道位于武汉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是一条左、右隧洞隔离的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北接汉口大智路,南通武昌友谊大道,全长3.6公里。该工程于2004年11月破土动工,是我国第一条最先开建、最先贯通的长江公路隧道。4年的工程建设,破解了5大世界级难题,取得了10多项国家专利,而且没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武汉长江隧道采用了世界领先的、有别于传统隧道的通风排气模式,不仅确保了通风排气的效果,也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传统上隧道废气(如汽车尾气、火灾引发的烟尘等)的排放,都是通过隧道两端的出入口,对周边环境影响大,通风排气效果也差,特别是遭遇火警时,烟雾从出入口排放,会对人群疏散造成影响。而武汉长江隧道则是建有两座高达40米的风塔,风塔直接与隧道顶部的数台大功率抽流风机相连,隧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抽流风机向上输向风塔,再由风塔排向40米的高空,大大减轻了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武汉长江隧道的安全防护和逃生系统整体上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武汉长江隧道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双道管片(防水圈)防水,可抗6级地震,隧道两端的竖井还设有宽14米、高5.4米、厚0.34米的防淹门,万一遇到不可抗的外力(如战争)而遭到破坏,防淹门可拦截江水,防止江水经隧道"倒灌"城市。为预防和应对火灾,隧道暗埋段及顶部装备了水雾喷淋灭火系统,4900多个自动喷头几乎覆盖了隧道车道板每一处空间,每个喷头每分钟可喷洒120升水,能够有效应对火灾危险。同时,隧道在国内还首次使用了具有三重开关的逃生通道门,用以保证灾害时人们逃生。
万里长江第一隧,毋庸置疑,就是武汉长江隧道。
(作者: 编辑: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