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社区工作人员热情为杨春须讲解医保政策
楚天都市报记者廖仕祺张吉晴见习记者陆缘通讯员彭吉松宋亮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宋枕涛邹斌
60年间,东西湖迎来了一代又一代的移民,这片充满温度的土地让他们来了便不想走,他们的到来也让这片土地增添了烟火气,变得生机勃勃。此次,我们通过三代移民的讲述,聆听他们和这片热土的温情故事。
第一代开荒者
扎根60年 迟暮之年享儿孙之乐
1957年12月27日,年仅15岁的杨春须从河南虞城县来到东西湖支援围垦建设。初到这里时,杨春须和几百个工人一起住在 3000平方米的工棚里。1970年,他才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20多平方米的茅草房。直到1975年,在政府拨款帮助下,他住进了砖瓦房。
住房条件的艰苦,并没有消减杨春须的劳动热情。因为他深知,在这里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1984年,杨春须所在的农场实行包产到户,年底刨除成本,净收入一万元,他成了当时最早的一批“万元户”。一拿到这笔钱,他就去市场上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收音机,还给大女儿买了辆自行车。当时正值中秋节,杨春须买回几个西瓜,一家人围在一起边吃西瓜边看电视,心里美滋滋的。
如今,76岁的杨春须早已住进现代化小区,过着颐养天年的日子,“当初我一个人来到这里,如今全家已有14口人。今年中秋节,儿女们都会回来,我要准备两桌子菜!”杨春须开心地说。
第二代建设者
相伴40年 爱情从雁翎村19号萌芽
1975年,20岁的张运从虞城老家来东西湖看望姑妈,与同乡姑娘在东西湖雁翎村19号一见钟情,很快便确定了恋爱关系。彼时,东西湖建设初具雏形,农场急需劳动力,“种地还会发工资、发粮票,还给房。”于是,张运便申请留下,成为东西湖建设的一员。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收入有限,一家人节衣缩食,每天的菜肴多是自己种的丝瓜和扁豆,最盼望的是年底能够吃上一顿土豆烧鸡。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让张运尝到了改革的红利。1983年,他承包了20亩地,种上了棉花和西瓜,自给自足。当年把所有的开支除去,年底还剩下1000元,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肉都不吃,只吃青菜”,已经退休的张运向记者形容自己如今的生活。去年,一家人住进了还建房,过上了现代化小区的生活。每天晚上,他都会在小区里散散步,和街坊邻居唠唠嗑,“来东西湖40多年,看着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节节高。”张运笑着说。
第三代新移民
落户8年 希望更多年轻人扎根安家
2010年7月,21岁的山东姑娘刘健来到武汉深能环保新沟垃圾发电有限公司工作。位于东西湖区新沟镇街的厂房让她有些不适应,“感觉周围荒无人烟。”
当时,她住在位于吴家山的员工宿舍,仅有一班私人巴士往返新沟镇与吴家山之间,如果错过了班车,就只能坐巴士上下班。周末若想逛个街,只能一大早8点多起床,先坐巴士再转轻轨到江汉路。每次吃完午饭再逛一会儿,就得记挂着往回赶。
虽然生活有诸多不便,但生于电力家庭的刘健,仍希望在这片新兴的土地上,为电力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里,她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同事,两人于2015年成家,2016年宝贝女儿呱呱坠地。
如今,刘健在金银湖附近买了房,周边的景点和新兴商业综合体成了一家人周末的好去处,便捷的交通让他们再也不用为返程时间发愁。在她看来,如今的东西湖越来越年轻和时尚,也更能吸引和她一样的年轻人安家落户。“近几年,应届生落户福利越来越好,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扎根东西湖。”
(作者: 编辑: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