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立的讲学肄业之所。最早的书院可上溯到宋代四大书院,即白鹿、石鼓(一说嵩阳)、应天、岳麓书院。自明以后,书院为习举子业而设,数量愈增。清朝在1657年 (顺治十四年)从抚臣袁廊宇请,修复衡阳石鼓书院。嗣后各直省以次建立。直省省城所设立的书院,由政府拨给经费,供给师生膏火。书院师长,由督抚、学臣选 聘德才兼备足为多士模范的人担任,并不分本省外省和已仕未仕。书院生徒,则用各州县推荐与直省选拔相结合的办法,考核果系材堪造就者,方准人院肄业。
武汉的书院较为著名的有江汉、晴川、经心、两湖书院等。
江汉书院
江汉书院系明代提学葛寅亮主持创办,以江、汉二水为楚地之望而定名。原址在武昌文昌门内。清顺治年间定为直省书院,迁至忠孝门内巡道岭(今粮道街武汉中学 处)。康熙年间,巡抚陈洗、张连登等次第修葺,巡抚林天擎集多士肄业,捐赀供给。雍正年间,朝廷赐帑金千两,总督德沛又捐赀若干,规模有所扩大。学生主攻 功今文、试帖诗、按月宫、师二课,官课自总督至武昌知府,每月讲课一次。后江夏县、汉阳县令亦来讲课。师课则院长每月讲课一次。官课考试有奖金,师课有膏火无奖金。1739年(乾隆四年)曾拓地扩建,内设十贤词,祀濂溪、二程、横渠、考亭、南轩、陈良、公孙龙、任不齐、赵复等;又有德教祠,祀肇建书院督抚司道及历次输资有功书院者。又有题名碑记,凡诸生中试者,皆镌名其上,以资鼓励。
江汉书院于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武昌时被毁。1862年(同治元年)湖广总督官文和邑绅陈庆溥集资重建。1867年,书院山长雷以减呈请鄂督李鸿章批准,进行扩建,补修了斋舍,使肄业生员达2400名,课程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和宋明先儒著作。次年,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到各府主持考试,将各府诸生才学优秀者送江汉书院肄业,除筹给膏人费外,还捐购经史书籍庚置院中,以便学生们能育习研摩,专务实学。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已为总督的张之洞根据新形势,对书院进行改章,除传统课程外,又增设天文、地理、算学、兵法等科目。本院分教习多由经心书院分教兼任。1902年并人经心书院改为勤成学堂。
晴川书院与凤山书院
晴川书院是汉阳府所属书院,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建。院址初在汉阳南纪门内。1800年(嘉庆四年)汉阳知府刘斌利用赈济余款购置张姓民宅改建书院,院址遂迁至试院西(今群建路武汉三中处),“晴川书院”院名亦为刘斌手书。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865年(同治四年)知府钟谦钧率僚属集资重建,成为所属5县生童肄业之所。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改为汉阳府中学前堂。辛亥革命后一度改为晴川中学。
汉阳凤山书院,原为明代赵蕾、蔡标读书处,当时名气不大。到清代复建,以古学课士,始有闻于时。后改为汉阳府中学堂后堂。
经心书院
经心书院是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所设。当时他见原有江汉书院规模太小,不足以容纳多土,乃于1869年(同治八年)商请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李鸿章,在武昌三道街学署别建精舍课士之所。后改为文昌书院,院址迁火星堂文昌宫(今湖北实验小学 后面)。到李鸿章督湖广时始定名经心书院。人院肄业学生由学政在各县诸生中亲自选拔调取。书院宽阔,住宿条件优越。学合分经、义、治、事四斋,每斋20人,人各一室。课程有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经心书院培养出不少高材生,当贺人驹、陈作辅、傅廷浩、范昌埭4名高材生病故后,张之洞亲自作诗哭悼,称《四生哀》,足见其重视人才。1891年(光绪十七年)湖北前学政赵尚辅等捐廉俸复将经心书院迁回学署右舍(今武汉市警官学校处),更名为经心精舍,规制仍旧。1897年书院改革,增设自然科学课程,叶青、姚炳奎、蒋克武、曹汝川等分任天文、舆地、兵法、算学分教。曾在书院任山长者有李寿榕、谭仲修,曾任监督者有吴兆太、纪相聪、刘鸿烈等人。1902年清廷下令书院改为学堂时,经心精舍与江汉书院一并改为勤成学堂。
两湖书院
湖北书院名气最大者当属两湖书院。张之洞由粤督改任鄂督后,下车伊始,便视察经心、江汉各书院。时值大水之后,经心书 院地滨都司湖,水痕犹在,墙宇多倾圮;江汉书院屋舍很狭小。经心书院监院诸人趁机报告说:
“二十年来积学好古之士多出其中”,纷纷请求重修书院。江夏(今武昌)县绅陈庆溥等愿以自己所有的都司湖产业捐人书院。湖南旅汉人士亦请附人肄业。于是定议重修。1890年(光绪十六年)在张之洞主持下建起了两湖书院。经过培筑基址,修理水道,环湖建有斋舍200间,南斋10栋100间,为湘籍学生所居,以子、丑、寅、卯等为名序;北斋10栋100间,为鄂籍学生所居,以甲、 乙、丙、丁等为名序;加设西斋2栋40间,供商籍诸生肄业,以戌、亥名之。开办之初,得茶商捐输,按茶价千分之一提取,每年得银一万余两,以为办学经费。后茶商有烦言,于是裁捐另筹。
1891年,张之洞札令湖北、湖南两省学使通饬各属,选调才识出群、志行不苟的秀才各100名人学,因茶商捐助办学,另收录茶商子弟40名。 课程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四门,还可兼习有关科目,另设算学、经济两门为兼习课。每月朔日为官课,望日为分教师课,称“朔课”、“望课”。各课延聘名师分教,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书法家杨守敬、数学家和翻译家华蘅芳、音韵学家沈勇植以及易顺鼎、杨锐、汪康年、姚晋圻、周树模、陈三立、屠寄、邹代钩等名流都 曾任教该院。两湖书院不设山长,而设提调一人主管,监院二人副之。后改提调为院长,以梁鼎芬充任,继任者有蒯光典、王同愈、黄绍箕等。每月官、师二课,都 严于考核,学生成绩提高很快。1893年乡试时,该院肄业生中试者达23人之多。1896年仿学堂办法进行改革,月课改为日课,分经、史、舆地、算学四门,后又增设格致、兵法、体操等课。诸生按日上堂听课作笔记,分教按日查斋,严格管理。每学期大考一次,张之洞亲临主持。后改选调制为招考录取制,保证了生源质量。学制5年,合格者择优咨送请奖录用,不合格者令其归家。有一部分优秀学生还由官费送出国深造。自立军领导人唐才常、辛亥革命领袖黄兴等都曾是两湖书院学生。
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不久又称为两湖总师范学堂。
钟台书院
除了官办的各种书院外,商业繁盛的汉口还有不少商办书院,既是会馆、公所集议之所,又是商籍子弟读书肄业之处。
汉口钟台书院是咸宁商人的会馆,初名淦川公所(咸宁有涂水河),道光中叶扩建,改名钟台书院(咸宁有钟台山)。1854年(咸丰四年)毁于兵燹。1868年(同治七年)旅汉咸宁商人在县绅雷以诚的发动下,集资重修了钟台书院,并购买房地产出租,以租金作常年经费,供给膏火和奖金开支。该书院选拔旅汉商人子弟之俊秀者人学读书。74岁的雷以诚亲自主讲。书院中供奉咸宁先贤唐李邕、宋冯京和明盂养洁之神主,岁时祭祀,以笃忠良而励后进。后改为立志中学和钟台小学。今为清芬幼儿园。
(作者: 编辑: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