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副刊讯 本报记者楚田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阿拂壁,罗帱张些。”这是《楚辞》里,屈原为我们描绘的奢华楚宫的丝织图画。
近日,由省经信委、武昌区政府主办的2013年中国(湖北)首届汉绣文化节暨第二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汉绣艺术时装秀、汉绣论坛、汉绣进社区等活动,全面展示了聚千年神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的文化成果,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了新的活力。
T台上的汉韵楚风
迤逦华贵的晚礼服,秀丽典雅的旗袍,绚烂精致的汉绣饰品……6月20日开幕的2013年中国(湖北)首届汉绣文化节上,一场《秀绣》汉绣艺术时装秀正在上演,服装表演专业学生身着30余套刺有汉绣的现代服饰登台亮相,让古老的汉绣成为一幅幅“流动的时尚风景”。
汉绣到底有多古老?记者在省图书馆查阅资料发现,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曾与苏绣、湘绣齐名。它主要流行于湖北的荆州、荆门、武汉、仙桃、潜江一带,鼎盛期是清末民初。清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分别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名扬海外。
清末,在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洲、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烧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1949年以后,汉绣有了一段时间的繁荣。上世纪80年代至今,经文革10年重创的汉绣,在各方努力下,才逐渐重放光华。
T台上,汉韵楚风在这里复活;T台下,来自全省近20家绣坊的150余幅汉绣精品正在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展出。汉绣鼻祖锁绣作品《凤鸟花卉》、《三凤云》,汉绣传统针法平金夹绣作品《如来佛祖》、《观世音》,汉绣网格编花绣《福》、《仕女图》,还有汉绣游针绣作品《星空》、《汉绣猴》系列……聚千年神韵的汉绣,终于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刻。人们徜徉其中驻足细品,感受着汉绣这门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璀璨华美。
历尽艰辛“复活”游针绣
刺绣之流派,以针法为特色。汉绣有哪些特色的针法?记者采访了专研汉绣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杨小婷。据杨小婷研究,汉绣包含四大流派的几十种针法,四大流派分别为:锁绣、平金夹绣、网格编花绣和游针绣。关于四大流派的特点,杨小婷一一道来:
锁绣是传统绣法,厚重大气,古色古香,为汉绣独有;平金夹绣,丝线包金裹银、分层破色,装饰花纹繁缛丰满、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适合渲染热烈欢快的气氛;网格编花,强调低调的奢华,它用粗针大线铺满绣面,再用丝线在上面编花,层层编织、错落有致,线层至少10层以上,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出枝,立体感十足。
而说到游针绣,杨小婷则格外有感触,她说,该针法非常古老,早前曾失传已久,老艺人们形容该针法“如小鸟在天空飞,如鱼儿在水里游,恣意舞动,不拘形式”,但当时只有这种说法,并没有古老绣片实物作为参照。
而杨小婷,正是复活这种针法的第一人。自2001年开始,为再现当年的汉绣古老技法,她耗时数年,多方收集资料,求教民间大师。刚开始,她曾做过一些很大胆的尝试,然而,新生的事物难免有些“四不像”,汉绣说这不是汉绣,苏绣说不是苏绣,搞艺术的人说美,搞工艺的人说不美,各方的压力都加诸杨小婷一个弱女子身上。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复原宝贵文化遗产,她顶住压力刻苦钻研,逐渐从传统的乱真绣和仿真绣上找到一些灵感,经过几年摸索,她把握到了游针绣的特点:追求线与线结构的美,在不同角度进行交叉。
此次展示的作品中,就有她的游针绣星空系列的《射日》,但见星云流转,空灵变换,细密轻快的针脚流转出一个弯弓射日的人物形象,让人遐想联翩,思绪悠远。她说,绣这幅作品纯属琢磨到一定境界的妙手偶得,心中有个形象,手下飞针走线浑然天成。
2006年,她在湖北美院展出其游针绣的60幅作品,受到好评。她说,那时的她感觉浑身轻松,五六年的深居简出、潜心研究,终于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也是对自己、对传统的一个交代。
汉绣传承“突围”焕发青春
如今,行走于昙华林,兰绣轩、媚绣苑等8家绣坊,让这个古老的街区增添了几分娴静和柔软——这里,已于2011年开始成为汉绣基地,而受邀担任艺术总监的,就是杨小婷。
从那时起,杨小婷就没有停下她为汉绣突围四处奔走的脚步。如今,湖北从几年前只有几家小打小闹的绣坊,到如今遍布武汉,荆州、大冶、洪湖有20多个汉绣工作室;从不到50名绣娘,到如今两三千名绣友,仅昙华林就有8家,名声在外。
而可喜的是,在各方支持下,我省首家汉绣服饰定制店也于今年出现在昙华林,杨小婷说,“衣画而裳绣”,刺绣原本便附丽于服饰,振兴古老的汉绣艺术,就应该回归到服饰的本源上,使沉寂的刺绣成为“流动的风景”,重新装点、美化人们的生活。
要振兴汉绣,必须要有人才。在组建队伍上,杨小婷也颇费心思,她的团队中,有的负责研发,有的负责制作;他们中,有高校老师、有大学生,有美术工作者,有普通工人,多数是将汉绣作为一种闲情雅致,而不少人也学有大成。杨小婷的大弟子肖兰,原是名下岗工人,潜心学习汉绣十年,如今已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前不久,杨小婷凭借汉绣创意项目入选“黄鹤英才计划”,如今,她正在筹备建汉绣博物馆,她收藏有一些龙袍、汉绣小残片,那是她每年去洪湖、阳新、恩施等地千辛万苦找来的。“如今万事具备,只差在昙华林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秀得起的艺术才是真正为大众所接受的,曲高和寡的只能进博物馆。”杨小婷希望,通过“生产性保护”,让汉绣为更多人所知,“汉绣是‘非遗’,我们也要做到不留遗憾。”
本版图片由记者王永胜摄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