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滚动要闻

这位101岁的老人被称为中国冶金界的“一代宗师” 将遗体捐献给了武大

发布时间:2017-08-20 21:29:01来源:湖北新闻

今天,多家央媒纷纷聚焦柯俊院士,关注他将遗体捐赠给母校——武汉大学的感人故事。

 

8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杰出校友柯俊先生遗体捐献仪式在武昌举行。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给母校武汉大学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

柯俊

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杰出校友、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8月8日7时29分在京逝世,享年101岁。

柯俊先生逝世后,习近平总书记致电对柯俊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刘延东、赵乐际、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罗干、杨晶、郭声琨、刘晓峰、刘淇、路甬祥、徐匡迪、黄孟复等领导同志,对柯俊先生逝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或敬献花圈。

101岁的柯俊院士走了,“贝茵体”先生走了……

或许在你听来,这位与中国钢铁事业相伴数十年的科学家,如“贝茵体”一样,觉得陌生。

但,他被称为中国冶金界的“一代宗师”

上个世纪中期,柯俊首次提出钢中贝茵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证明其与珠光体、马氏体不同的相变,后来在国际上形成了关于贝茵体相变的“切变学派”。他被国际同行尊称为“贝茵体先生”(Mr.Bain)。

“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

“中国电子显微镜事业的先驱者”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

“我国金属物理专业的奠基人”

“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这一系列的荣誉称号

记录着这位杰出科学家

浓墨重彩的人生篇章

求知漫漫路

他只想回国为万千人民服务

柯俊院士在青少年时代求学期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历经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华北事变等重大历史节点,但他仍坚持学业;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22年,柯俊入学吉长铁路子弟小学接受教育;后升入吉长铁路附属中学就读初中时,开始接触到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1931年9月,柯俊进入沈阳的辽宁三中就读高中一年级。“九一八事变”爆发半月后,学校被迫停课。家乡吉林沦陷后,柯俊与同学乘火车逃亡天津。作为流亡学生被天津市政府分配至河北省立第一中学,重修高一课程。1932年9月,完成高一学业后,柯俊进入了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预科学习两年;1934年被青岛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但受留美归来的化学系教授姚南枝影响,他选择入读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化学制造学系。

“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河北省立工业学院被勒令停办。国民政府将大学生派送到没有被日军侵占的省市,并安排适合的大学让学生们继续学业;柯俊被分配到广州中山大学。柯俊前往广州途经南京,柯俊前往看望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院长魏元光先生,并在魏先生的建议下,决定选择武汉大学化学系继续学习,并于1938年正式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在珞珈山下求学的日子里,柯俊院士得到著名文学家关文瑛、物理化学教授邬保良等人教益,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少年时代的柯俊

1944年,柯俊院士赴英国伯明翰大学金属学系留学,从事合金中相变机理的研究。1948年柯俊院士获自然哲学博士学位,后担任理论金属学系讲师享有终身任命。

1948年柯俊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与同事们一起研讨系务

由于柯俊关于贝茵体的研究成果举世瞩目,美国、德国和印度等国的科研机构先后向他发出邀请,他都婉言谢绝。

他对邀请他去工作的美国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教授史密斯说:“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一吨钢的作用,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

1953年,他携妻儿回国。

1954年,柯俊进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任教,从此再没离开过这一岗位。 20世纪50年代,他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 参与创办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20世纪70年代后,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史(工学)博士点。

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提携后学,柯俊院士为广大科教工作者做出了榜样,遗体捐献亦是一项艰难而高尚的人生选择。

杏坛呕心血,悠悠桃李情

1983年柯俊与金属物理专业研究生讨论问题

“回国后搞科研就去研究所,办教育要到高等学校。前者轻车熟路,深入一点就容易出成果;后者辛勤耕耘,但是桃李满天下,影响更大。”他的英国导师的临别赠言音犹在耳。做研究易,做教育难。柯俊院士深知钢铁工业对于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对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毅然前往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任教,开启了他作为新中国教育家的篇章。

回国后,他预测到金属材料学与固体物理紧密结合的国际学术趋势,和冶金工程日益需要物理化学的理论支持才能不断创新,提出了工科大学要走理工结合的发展道路,并在学校创立了物理化学系,开创了新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培养了大批理工结合的优秀科技人才。在那段物质条件艰苦,政治运动频繁的岁月里,柯俊院士以对科学事业的忘我追求,立足国情,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开展了耐热合金、永磁合金、半导体材料、超低碳贝茵体钢等一系列战略材料的研究,解决了工业生产、国防工业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一门三院士,厚泽遗后生

俊才辈出,柯俊院士的弟弟柯伟、弟媳李依依两人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三人同为两院院士,且均为金属材料物理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实属少见。桃李天下,柯俊院士除了言传身教,培养后辈之外,还通过其他方式鼓励他们在科学领域积极进取。2016年6月23日,柯俊百岁华诞座谈会在京举行。柯俊院士亲临现场为“柯俊科技教育基金”揭牌,“柯俊科技教育基金” 由柯俊和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出资作为启动基金,并募集社会资金,旨在奖励国内外在材料、科学技术史领域突出贡献的优秀学者。

“柯俊院士是我国金属物理专业奠基人,古代冶金现代实验方法开拓者和我国工程教育改革领航员”,已故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资深院士、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曾这样评价柯俊。

而作为柯俊院士学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更是高度评价“柯俊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是一位具有战略思想的科学家、教育家。柯俊先生学风严谨、淡泊名利、提携后学,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光辉榜样。”

柯俊院士求学之坚韧令人动容,报国之志向令人尊敬,科研之成果令人赞叹,教育之倾心令人钦佩。

湖北新闻官方出品 | 原创精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源:综合新华社、武汉大学校友总会

本文编辑:李悦

视觉创意:梁意

本期主编:李悦

@湖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