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滚动要闻

百亿建海绵城市自我调节 让武汉不再“看海”

发布时间:2015-04-10 08:59:19来源:SRC-419

  楚天金报讯  记者严华 通讯员喻正茂 尹艳普

  今天,国家财政部将结束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的公示期,这意味着武汉市连闯三关正式成为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武汉不仅是此次我省唯一上榜城市,更是入选的仅有的两个特大城市之一。

  什么是“海绵城市”?

  让城市自己“会调节”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副处长刘青解释,所谓海绵城市,通俗地说,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能自我调节——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徙活动更加自然。

  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解作用,让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同时,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让武汉“优水”不“忧水”

  武汉水资源丰富,但一直以来是“优于水也忧于水”,长期面临汛涝同期(汛期外江水位高,所有河湖涵闸关闭,雨水只能靠泵站抽排入江,抽排压力大,现有泵站抽排能力明显不足)、供排水相互制约(由于历史原因,大量雨污水入河湖,会导致部分河湖水质污染严重,为确保取水水质安全,城市内涝往往又不能及时抽排)、水质恶化等问题,城市承载能力逐渐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建设海绵城市,可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契机,让武汉以后只“优水”而不用再“忧水”。

  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斐表示,河湖众多,水网发达的武汉,可为海绵城市提供充足的调蓄空间和良好骨架;作为深受内涝渍水影响的大型城市,武汉亦能为试点提供典型的示范样本。

  怎么建设“海绵城市”?

  青山和四新先建先试

  关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敏介绍称,将选取青山老城、四新新城作为一旧一新集中示范区;并以园博园、武汉中央商务区等为分区试点,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后,在全市推广。

  据介绍,青山旧城综合示范区,面积约为23平方公里,综合了老工业区、棚户区、老住宅区、新开发区、水敏感区和循环经济区六种需求形态为一体,并依托两湖、三河、六园、四片区打造“山水园林湖”生命共同体。

  而四新新城机制体制示范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将依托丰富的现状水系,打造“一心三横三纵”的网格化城市排涝干渠体系,构建排水、慢行交通、生态景观有机融合的多功能海绵体。重点探索建后维护、政策配套的新思路。

  透水广场、雨水花园扮靓江城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市政研究所总工程师陈雄志表示,传统市政建设信奉“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而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改变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

  据他介绍,“海绵城市”建设,将会给城市带来透、靓、净的全面提升。透,即通过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等措施,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给城市自然呼吸空间,打造会呼吸的江城。靓,通过河道驳岸改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系列措施,装扮绿色城市。净,通过生物滞留、植草沟、人工湿地等措施,治理初雨,改善水质,还市民一个生态宜居之市。

  公众怎么参与建设?

  打造绿色屋顶也是小海绵

  业内专家提醒说,“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政府能推动的只是一部分,公众能参与的部分远比想象中更多。如果每家每户都收集雨水,用来浇花、冲洗,节水的数量会超乎想象,哪怕个人打造一个“绿色屋顶”也将会是一块蓄水的小海绵,一块块小海绵最终就会形成一块大海绵。

  ■背景

  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如下(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数读

  ●成为试点后,武汉连续3年每年可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5亿元,再加上武汉的配套资金,预计三年总投入约为102亿元。

  ●建成“海绵城市”,武汉内涝防治标准将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

  ●四新、青山两地,每年可截留3600万立方米的雨水。

(作者:  编辑: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