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讯 记者胡琼瑶 吴文娟 方桐 徐思弘
省委“一号文件”亮相,荆楚垄上一片沸腾。
创新机制、农民增收、美丽家园、四化同步……条条“贴”着三农发展,字字“拨”动农民心弦。富农!强农!惠农!省委、省政府坚定地要将“农”字大笔书写,要把“爱农”情怀尽情彰显。
有欣喜,有体会,更有愿景。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乡村,迈上田埂,用心聆听来自泥土的声音,或喜,或忧、或盼……
一样种田 效益大不同
【文件关键词】农业支持增收“吨粮田”“万元田”
【人物】通城县锦山乡油坊村吴华平
【现状】“种田没么意思,赚不到几个钱。”春耕在即,通城县锦山乡油坊村农民吴兵准备把田转给同村的吴华平,出门打工。而吴华平就像“捡”了个宝一样开心。为啥?吴华平心里有谱,今年搞16亩地,赚个万把块没问题。
同样是种粮,效益怎么不一样呢?
原来,吴华平和吴兵种植的水稻种子均是用的“鄂香1号”,而产量竟差上百斤,吴华平一语道破天机:我用的是‘父亲代’的‘鄂香1号’,你用的可能是‘儿子代’、‘孙子代’的,品质和产量当然大不同了。”
“购农资有讲究,淡季储备很有必要。”吴华平每年底就采购复合肥,一包的价格比旺季便宜20~30元。
“浇水不能像你那样大水漫灌,既费水又费电。”吴华平说,“要是分小畦快浇,效果是一样的,省水又省电。”
两人都种粮好多年,吴兵种的地越来越少,吴四华却越种越有信心:“节支就是增收,精打细算尤为重要。”
【期盼】每年春耕时节,农资价格疯一样地涨,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控,否则,粮价高了,而农民的口袋也未必暖了。
要防种田技术倒退
【文件关键词】科技 进村入户
【人物】英山县红山镇难作堰村老农技员方松阳
【现状】说起种田,老方忧心忡忡:“现在农村种地的只有三种人:第一种是老年人,第二种是老实人,第三种是婆婆、妈妈。所以现在种田技术没有多大进步,有些还是倒退的!”
老方坦言,村里没有专门的技术员,农民有什么种养难题,常常都是自己摸石头过河。
让老方最受触动的是,有一次村里开大会,他在会上问大家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几代?危害什么作物?在场的竟然没有一个能答出来。
“其实,农民对种田技术还是很迫切的”,老方退下来后,每年至少有150人到家里请教技术。
由于不懂技术,村里每年光盲目打药浪费就超过3万元。“有的药打早了不起作用,有的成了‘马后炮’也起不到作用。”
【期盼】农业科技到农户田头,一直存在“最后一公里”断头路没修通的现象,希望这“最后一公里”快快修通。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