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1944)
杨学诚,又名奇山,1915年8月8日生于湖北省黄陂县研子岗杨保益湾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930年,杨学诚考入湖北省立高级中学。1934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一年后转哲学系学习。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杨学诚是学生中的骨干。
1936年2月25日,国民党出动五千多军警包围清华大学,搜捕蒋南翔等同志。杨学诚冒着生命危险,率领进步同学从军警手中将蒋南翔抢回。5月,杨学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担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斗争的实践使他成为清华大学最有威信的学生领袖之一。
1937年5月,刘少奇、彭真率领杨学诚、黄敬、李昌、林一山等到延安参加党中央召开的白区党代表会议。回到北平后,杨学诚任中共北平市委学委委员、城西区委书记。
“七七”事变后,9月初,杨学诚到达武汉,组织了武汉青年救国团,广泛发动和团结青年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还组成武汉第一个深入农村巡回宣传团。中共湖北临时省委成立后,杨学诚任省委青委书记,不久改任青年部长,领导武汉和全省青年运动。
1938年6月,杨学诚奉调任中共鄂中特委书记,坚持在鄂中做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1939年春,杨学诚任中共鄂中省委组织部长,并代理省委书记职务。1939年底豫鄂边区党委成立后又任党委常委、组织部长。
杨学诚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武装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指示,注意抓枪杆子的工作。1938年中秋节前,他在应城潘家集蔡松荣家盐棚子的炮楼上主持召开了三天特委扩大会议。会上,他分析了鄂中的斗争形势;具体部署了应城沦陷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
李先念在《鄂豫边区抗日游击战争》一文中写道:我们从豫南向鄂中挺进的征途上,汇合了信阳地区共产党自动组织的武装,还有罗厚福同志以二十八条枪为基础扩大起来的武装和张体学同志率领的武装,以及鄂中陶铸、杨学诚、蔡松荣等同志以八条枪发展起来的几支武装,所有这些就成为以后发展坚持鄂豫边区游击战争的基础力量。陶铸也高度赞扬说:“在发动根据地的群众运动,扩大武装部队的工作上,学诚同志都有很大贡献”。
杨学诚对党的事业一贯忠心耿耿。他在鄂中的工作曾得到刘少奇的高度赞扬。少奇说:“杨学诚同志在鄂中是受了很好的锻炼,他虽然年轻,但处理问题却能深思熟虑,冷静沉着,不再有一般青年人的毛病。”李先念在回忆鄂豫边区斗争历史的时候反复指出:“杨学诚同志是立了大功的!”
杨学诚是知识分子出身的青年干部,可他并不满足已有的知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战争岁月里,也抓紧点滴时间学习革命理论,研究革命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他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他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特别是父亲死后,家里常靠借贷典当度日,但他从不假公济私。
杨学诚在开辟鄂南期间因受风寒侵袭,患了结核性肋膜炎,战争环境中,由于得不到休息和治疗,病情逐渐加剧。边区党委非常关心他的病况,千方百计搞药并派专门人员进行医护。但是,终因病情危重,在转移的途中,于1944年3月6日夜病逝在大悟山以北的高家洼。时年仅29岁。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