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亚丁湾海域执行横向补给任务的微山湖舰。(护航舰员 兰明磊 摄)
图为:黄冈籍大校陶新阶(左)、舰长汪科在驾驶舱指挥。(特约记者 薜成清 摄)
图为:为液货输送头做保养。
图为:9位舰上女兵合影。 (护航舰员 张明星 摄)
记者 张欧亚
微山湖号,中国海军护航功勋舰。
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中俄地中海联演……都曾闪现它的身影。
7月17日至21日,本报记者由北海舰队基地登上该舰,穿越黄海、东海、南海,纵贯3/4的中国海岸,抵达南海舰队三亚某基地,历4天5夜,体验了军舰航行生活。
军港的夜,静悄悄
2015年7月16日,睛
早上7点,由武汉站乘高铁,下午3点抵青岛,转出租车赶到北海舰队某军港。
经警卫查验,再过几道岗,抵海边码头,好雄伟的一艘巨舰!
这就是我慕名已久的微山湖舰。跨过舰舷,舷梯口,两名海军战士持枪肃立,几分威严,又有几分亲切。
中士吴洋引导着我,沿着甲板,过一道水密门,再过一道防火门,经一道长廊,再上两层,将我带进三层的军官单人住舱。这就是我今后5天海上生活的房间了。
住舱比宾馆房间紧凑,上下高低床,独立卫生间,舱内布满了电线和各种仪表。写字台上放着电脑、电视机。电视可收20多个台,其中有湖北卫视。
吴洋说,先带你走一走,熟悉一下舱室,否则你会迷路的。又交待,夜航中要实行灯火管制,严禁走甲板通道。
当天的晚餐就在舰上第二军官餐厅。有白菜、苦瓜炒蛋、鱼、回锅肉;一道紫菜汤;主食是米饭、馒头。
吃过晚餐,踏上甲板,夕阳正红,港口停靠的各种登陆舰、潜艇、导弹护卫舰,在霞光映射下熠熠生辉。
夜晚躺在住舱,自然进入那首全国熟悉的《军港之夜》的状态:军港的夜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中国制造的最大补给军舰
2015年7月17日,阴、雨
早晨5点30分,就被舱内广播惊醒:再有半小时,微山湖舰就要启航了。
循声望去,只见两艘拖船一前一后,紧紧“吸住”微山湖舰的右舷,慢慢将舰艇拖离陆岸码头。
原来,巨型舰只进港或出港,不是靠本舰的动力,而是先依靠拖船移出码头,再自己启动。后来还是补给长王杰告诉我才知道,这是因为船只太大,自身驶离会与码头发生碰撞,造成不必要的损毁。
6点,微山湖舰正式启航。军舰是在远离海岸数十海里的深水航道行驶,手机信号也渐渐消失。
上午9点,舰长汪科、政委李思伟带着我们,一层一层认识微山湖舰。
汪科边走边介绍,微山湖舰舰长178米,宽24.8米,满载排水量20560吨,从吨位上说,在我国海军中仅次于辽宁号航空母舰等,是我国自己制造的最大补给军舰。舰艇吃水线有8米深,从桅杆到舰底,有45米高,相当于十层以上楼房。
整个舰只分前岛、中岛和后岛,前岛主要是驾驶舱和舰长、政委等军官的住舱;中岛是办公舱以及起吊设备和输油管道,还有一个临时加设的单边篮球架,战士们打球时在两边拦上网,以防球落水。后岛有士兵舱、部分军官舱。
晚上不得通过甲板到前中后各舱,须经过甲板下一层的U型舱。这一层的U型通道,将前中后三“岛”紧紧相连。
在U型舱一块空地,有个台球桌,被绳索“五花大绑”。这是因为航行中风浪大,不用时就得吊起来,以防摇晃。
后岛的尾部是直升机起降平台,有两三个篮球场大小,平时也作为训练的操场。
舰的前后,架有大炮和机枪。
在舰上,还有50名中国海军陆战队的战士。他们赴亚丁湾执行任务归来,随舰返回海南驻地。尽管已经结束长达两百多天的护航任务,陆战队和微山湖舰的战士们仍然每天坚持实战训练。那飞身绝技令我们震撼。
14名护航官兵来自湖北
2015年7月18日 雨、睛
海上浪大,但舰也大,所以航行一直平稳。吴洋还是把我的茶杯移到了桌下,他说,遇到大风浪时,杯子会被弹射起来。这时记者才发现,舰上所有的门窗和能活动的地方,只要一碰,就会自动锁紧。
吴洋是湖北汉川马口镇人,在舰上担任帆缆兵。他说,这个季节越往南行,风浪就会更大。果然,到晚上,就有两名记者开始晕船。
政委李思伟介绍,微山湖舰可抗12级台风。李政委是河南信阳人,家乡紧邻湖北广水,他知道我来自武汉,幽默地说,我们信阳就在武汉的郊区,也算是老乡了。
如此说来,微山湖舰3名指挥官,都与湖北“有关”。派驻微山湖舰的陶新阶大校,我省黄冈人;舰长汪科,紧邻湖北公安的湖南桃江人。
全舰除陶新阶外,还有13名湖北老乡,其中王杰少校参加过微山湖舰全部7次护航。今天,黄冈籍上士王传凡还作为枪炮班班长,和陆战队员共同进行了射击训练及反海盗演习。
除北京及微山湖舰三亚所在地媒体外,湖北日报是仅有的两家登舰的地方媒体之一。
英姿飒爽的名女兵
2015年7月19日 睛
下午,军民联欢在起降平台上举行。“东海风光,寥廓蓝天,碧波卷狂。看骑鲸列阵,风驰电掣……”中央广播电台播音艺术家们朗诵张爱萍将军的《沁园春·江山登陆战即景》,铿锵的声音回荡在辽阔的大海。
舰上9名女兵,也在护航版《小苹果》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我为祖国去呀去护航,中国海军威名远扬,鲜红的国旗佩戴在我的臂膀……”夕阳下,女兵们身着白色军装,英姿飒爽。
9名女兵在舰上都担负着重要岗位。陈丽雪是名操舵手,大学毕业后报名加入了海军。她在联欢之后,又接班到了驾驶的岗位上,左臂带着值更的袖标。
90后女兵贺姝琼,原是海口经济学院体育专业的一名大学生,经常参与马拉松、自行车赛。大二那年,海军招募大学生,她应征入伍。由于在部队表现出色,随后被送到西安通信学院学习。2014年军校毕业后,她随微山湖舰参与第了19批护航。
在护航的200多天,她经常为自己打气说,你是“贺坚强”。今年4月,随舰赴也门撤离中外公民,贺姝琼因优异表现被护航编队表彰为“撤侨尖兵”。
正如播音艺术家们朗诵的那样,“谁敢飞舟将海劈,横枪立,身如岩石心如铁……”
精锐狙击手,物理高考近满分
2015年7月20日 大雨、睛
微山湖舰以18节的速度向湛江开进。50名特战队员就要下舰了,就在下舰前他们还在紧张训练。
他们,个个是身怀绝技的英勇战士。
第19批护航编队海军护航特战队队长兰正武服役19年,是当时全军5公里负重跑的冠军,也是南海舰队名副其实的“特战教头”。
特战队员王积伟,高考物理几乎是满分。他在军事学院中,射击比赛总是第一;在南美洲某地军事留学中,他的狙击成绩在世界各国队员中排名第三。
南海大雨中,战士们整齐列队,走下微山湖舰。
尽管到了自己的基地,战士们仍然保持着战时的警戒,持枪警惕地扫视着。随舰征战亚丁湾的某陆战旅司令部副参谋长周少青说,作为特战队员,就是要时刻保持警惕,这样才能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
三亚,功勋舰回“家”
2015年7月21日 睛
经历105个小时的航行,微山湖舰驶抵三亚某基地军港。
我们就要下舰了,但战士们还有新的任务要去执行。
码头上,舰队首长在迎候着他们;舰上,全体官兵整齐列队在舷,双手背后行注目礼。
欢迎的队伍中,居正中的是舰上官兵的家属。其中,就有黄冈籍少校吴俊青的妻子。
陶新阶、汪科、李思伟走下微山湖舰,向首长报告凯旋。然后首长与家属们上舰看望官兵。吴俊青的妻子手捧鲜花献给丈夫,他们的孩子刚1岁多,作为军人的他们聚少离多……“如果祖国需要,请把我埋在遥远的山岗,让我的身躯长出一道无形的屏障,往来的战友,会为我流泪两行。如果祖国需要,请让我紧握滚烫的钢枪,让我的双手握出一轮沧桑的红日,冷冷的大地,会为我抚慰创伤……”
这是微山湖舰特战分队战士王帅写下的诗句。
茫茫大海,见证了他们的勇敢与无畏,也见证了他们的铮铮誓言。
微山湖舰上的湖北籍官兵
1,陶新阶,大校,黄冈;
2,王杰,补给长,少校,随州;
3,吴俊青,基地参谋,少校,黄冈;
4,王传凡,枪炮班班长,上士,黄冈;
5,王洁,帆缆兵,上士,浠水;
6,孙建国,潜水班班长,二级军士长,黄冈;
7,吴瑞林,舱段一班班长;中士,广水;
8,覃威,信号兵,下士,宜昌长阳;
9,颜合有,帆缆兵,上士,武汉;
10,吴洋,帆缆兵,中士,汉川;
11,程志伟,帆缆兵,中士,武汉黄陂;
12,周朝稳,修理班长,上士,汉川;
13,钱松海,舱段班班长,四级军士长,黄冈;
14,郭军桥,电工兵,上士,武汉。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