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汪潮涌在2016中国文化产业峰会暨首届荆楚文创节上致辞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贺俊 通讯员高翔 摄影记者宋枕涛
●人物档案
汪潮涌,1965年生,湖北蕲春人。15岁考取华中理工大学,后考上清华经管学院,1年后赴美国留学,22岁时加入摩根大通,成为最早进入华尔街的中国内地留学生之一。此后他曾担任摩根士丹利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1998年,汪潮涌受国家开发银行之邀担任顾问,任期满后创办信中利资本集团,被称为投资界的“黄药师”。
●对话背景
或因家乡情结,汪潮涌每年回湖北的机会都比别的地方多。此次归来,是为了参加2016中国文化产业峰会暨首届荆楚文创节。
作为国内顶尖投资机构的掌门人,他的眼光出了名的精准,在信中利的投资版图上,文化产业约占30%,展现出他对这一领域的信心。
在汪潮涌看来,湖北的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良好基础,包括他家乡蕲春的医药文化。
10年翻40倍 这就是文化产业的魅力
记者(以下称“记”):从2005年投资华谊兄弟到现在,你对文化产业一直很看好。
汪潮涌(以下称“汪”):信中利的九大投资领域里,有一块是“大文化”,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领域,占投资项目的30%左右,文化娱乐、教育和体育是三角鼎立的格局。12年前,我在一个论坛上碰到王中军,他说要和好莱坞拍片,苦于没有资本,问我能不能帮他寻找投资。我们花了半年的时间,和李嘉诚的家族基金一起投资了华谊兄弟。当时中国国产电影票房整体不到10亿,去年这个数字超过了400亿,今年超过500亿。这是怎样的一种增长速度?10年翻40倍,这就是文化产业的魅力。30年前,我在华尔街,周末娱乐就是去看场球赛,或者看一部好莱坞大片,当年在欧美发生的事情,而今在中国正在兴起,因为我们的消费能力提升了,中产阶级崛起了,年轻人对娱乐消费的热情,助推了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
记:现在的经济形势不太好,你觉得还有没有好的投资机会?
汪:不太好的主要还是传统行业、制造业、一些需要去产能的产业。像我们今天论坛谈到的这些文化产业,都是非常有活力,有成长性的,这些领域会去引领推动,去催生中国的新消费。
美国媒体都说 硅谷应该向中国学习
记:你觉得现在国内的创业投资环境如何?
汪:非常好,与17年前我刚创业时相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中国本土的基金堪称凤毛麟角,基本上不投高风险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好的高新技术公司、互联网公司,哪怕仍在研发和烧钱阶段,都能找到投资人。目前市场上有上万家创投机构,和PE(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捆绑,其中80%以上历史都没超过5年,而打造一个专业创投机构起码要10年以上,他们还需要历练。
记:与国内相比,在硅谷投资的感受如何?
汪: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异。现在硅谷的投资热点和国内很相似,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智慧出行、无人驾驶等等。技术上,硅谷或许有些硬科技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的创业团队,在解决本地化应用和用户痛点上,更为专业,更有中国特色。这一点,包括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也在说,硅谷应该向中国学习。
无需复制 我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记:之前李彦宏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结束”,你怎么看?
汪:没有结束,只是到了下半场,游戏规则和打法不一样了。移动互联网早期投资额不大,商业模式也不太清晰,现在的优势是海量用户群,商业模式清晰。但问题是,投资金额越来越多,会影响回报率,加上BAT(百度、阿里、腾讯)巨头的影响,要打造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级公司,没有几十亿美金是做不成的。
记:以你投资人的眼光来看,进入下半场,创业者还有多少机会?
汪:现在创业,比较有挑战,几乎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是机会,一个商业模式有一批公司都冲进去做,成功率会大大下降。那些行业巨头出身的团队,懂得借力,借助BAT现有的流量、用户、技术平台等优势,可能催生一批成功的企业。当然,团队的融资能力也很重要。
记:你是最早进入华尔街工作的内地留学生之一,现在的年轻人留学机会更多,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与他们分享?
汪:没必要复制我的经历,时代不一样了,机会自然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机会和路径,我这个模式也不一定就是好的。现在的金融业,跟当年已经完全不一样,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变化也很大,留在国内也有很多机会,像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创业者,并没有留学经历,反而比很多海归更加成功。
(作者:杨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