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经济腾飞的代价是失去清新的空气、明净的蓝天、干净的水源,那老百姓的幸福感从哪里来?
湖北作为生态大省,是祖国版图上最具绿色发展条件的区域之一,既肩负 “一库清水北送”、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的历史重任,又面临传统工业比重大、节能减排任务重的压力。
在 “十三五”规划纲要 (草案)中, “绿色”被摆在显著位置,我省将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更大力度发展绿色、环保、低碳经济,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呼吸上清新空气、吃上放心食品,努力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探索建立“分类水价”
“千湖之省”的湖北,水资源并不丰富,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5年,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纲要草案提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效标识制度,开展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完善差别水价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分类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实行城市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合理定制农业用水价格。此外,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利用率。
消除城市里的臭水沟
我省提出,重塑“千湖之省”生态品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强河湖保护,努力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采取生态修复与污染治理相结合等措施,恢复江湖自然连通。实施污染严重水体清单管理,基本消除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水体黑臭现象。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土壤污染分类防治。
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加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等重要生态区域保护和建设。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推进山区绿化、平原绿化、通道绿化和庭院绿化。构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
推进垃圾强制分类
推行绿色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加快建立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扎实推进“限塑”工作。推广绿色包装,限制过度包装。推广城市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带头厉行节约,力戒奢侈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深入开展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等重点工程。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全面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和建材。
源头管控让荆楚天更蓝
突出源头治理,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深化以PM10、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提升油品质量,深入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管控,继续开展烟花爆竹禁限放。全面实现秸秆综合利用,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强化空气污染应急管理,促进全省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
推进武汉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开展碳现货远期交易试点。努力把武汉建成中部碳交易中心和全国碳金融中心。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快水权交易试点,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发展领域的市场化机制。
绿色发展重要工程
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循环化改造、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循环型服务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
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工程: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培养工程:示范企业(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领先水平。
环境污染治理
水环境治理工程:良好湖泊生态保护、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清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城镇污水治理及地下水污染治理试点工程等。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城市煤改气、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机动车 (船)排放达标及污染防治、城市扬尘综合整治、餐饮油烟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排放治理工程等。
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地膜、农药包装物等农田废弃物污染治理、区域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治理、受污染农产品产地和工矿业土地污染综合整治示范工程等。
生态修复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培育工程:天然林保护、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等保护性工程,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等恢复性工程,退耕还林等修复性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区植被恢复等建设性工程。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工程: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重要河湖水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等工程。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救护、水生物拯救和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
推进“两圈两带”、“一主两副多极”战略
构建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
如何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大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实现协调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湖北以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为引领,深入实施“两圈两带”和“一主两副多极”战略,拓展城市协调发展新空间,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打造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加快建设绿色、富强、幸福、安澜、畅通“五个汉江”。
增强武汉、襄阳、宜昌中心城市功能,带动武汉城市圈、襄十随城市群、宜荆荆城市群加快发展。
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向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支持襄阳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宜昌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
支持黄石、十堰、荆州等地市州,根据自身特色,打造成区域性的重要节点城市。
深化与湖南、江西战略合作,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作者:唐芳)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