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汉口里展示老武汉风情 楚天都市报记者宋枕涛李辉摄
图为:台湾泰雅族姑娘载歌载舞
图为:成都园内人入画景
图为:杭州园楚湖
□楚天都市报记者吕锐董凤龙朱泽通讯员赵旋江萌邓鹏飞
昨日上午11时,武汉园博园正式开门迎客。雨后初晴,117个展园显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万名游客游览展园,品尝美食,观看演出,热情互动,园博园开园首日,上演了一幕幕游园之“最”。
最火热
与泰雅族姑娘小伙共舞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昨日上午11时,在园博园台湾园里,一群台湾泰雅族姑娘小伙,穿着美丽的民族服装,打着赤脚载歌载舞,欢乐的气氛感染了众多游客。泰雅族的姑娘小伙们,还热情地邀约前来参观的游客与他们一起互动,手拉手唱起歌跳起舞,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专程带着这群泰雅族朋友来为园博会助兴的,是台湾苗栗县泰安乡乡长刘美兰女士。刘美兰是台湾泰雅族人,多年来一直热心推动两岸交流。去年及今年7月,她连续两次率苗栗泰安乡泰雅族青少年来汉阳区钟家村小学参加汉台青少年夏令营。“我是武汉人民的老朋友,我对武汉有深厚的感情。”刘美兰告诉记者。
泰雅族的姑娘小伙们,以一曲欢快的舞蹈《寻找彩红印记》博得现场热烈的掌声。这个节目,在2011年台湾少数民族运动会少数民族舞蹈公开赛中荣获第一名佳绩,2014年5月再次荣获台湾泰雅族舞蹈比赛第一名。
“来到台湾园,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到家了’,感到非常亲切。”刘美兰兴致勃勃地当起导游,给记者讲解起台湾园。台湾园采用台湾传统民居“三合院”为主的空间形态,“日月同辉”为主题形态,展现台湾民居习俗及自然景观。主体建筑提取“三合院”民居独具特色的“马背、燕尾、蝶蝠”等符号特征,形成半围合的庭院空间。其“红砖、红瓦、白墙”等特点作为全园区的主体基调。
最诗意
三潭印月感受西湖意境
进入杭州园,清风拂面,杨柳依依,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昨日,杭州园无疑是人气最旺的展园之一。
有着西湖“第一胜境”之誉的三潭印月,在园博园杭州园里完美再现。楚水中造型别致的三座瓶形石塔,仿照西湖石塔原样重建,形如葫芦,环塔身分布5个小圆孔。这样的一幕景象,即使从没去过西湖的游客,也感到似曾相识,原来,大家熟悉的第五套人民币一元纸币背面,就是这三座石塔构成的景观。游园过程中,不时有游客掏出身上的1元纸币,对照着眼前的实景欣赏,兴奋不已。
在杭州园内的楚水水域,记者看到,20多只天鹅正在悠闲地戏水,在一旁的山坡上,还有数十只丹顶鹤正在觅食,引得游客纷纷拿着手机拍照。
工作人员介绍,中秋月明之夜,杭州园里三座石塔内的电灯就会点亮,灯光从石塔的孔中透出,远远望去,如同有了15个月亮。加上在水中的倒影,这里就会出现30个月亮的奇观,如果再加上天上的月亮及其倒影,还有游客心中之月,总共有33个月亮,就构成了“三潭印月”的美好意境。
中秋临近,园博园在中秋国庆期间开放夜场,游客中秋之夜来此欣赏“三潭印月”美景,可谓恰逢良机。
最怀旧
漫步汉口里体验老武汉
老汉口的商铺、码头、广场、会馆等建筑在这里重现;大中华酒楼、五芳斋、蔡林记、小桃园、汪玉霞等传统名吃在这里重新开门迎客……占地66800平方米的汉口里,以老汉口历史文化为核心,复原了清末民国初年汉水沿岸商业繁盛时期的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花楼街,让人漫步其中,恍如一下子穿越到了从前。
位于园博园东入口的汉口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昨日上午10时,家住江夏五里界的七旬老人张玉能,和老伴来到汉口里的山陕会馆前。张玉能告诉记者,会馆是汉口里最为典型的建筑,山陕会馆又称“西关帝庙”,曾经是山西商人在全国修建的最大、最豪华的会馆。会馆内有天井、厢房、客厅、戏台等建筑,古色古香,“‘听戏,上馆子,下澡堂’是武汉人待客的老三样。”张玉能回忆说,小时候他经常在老汉口逛,这里的情景,让他感到非常亲切。“这里开了汪玉霞?”家住园博园附近的孟师傅,走进汪玉霞店铺,买了两个苏式月饼品尝,花了8元钱,“还是那个味儿。”孟师傅点头称赞。
除了汪玉霞,记者发现,老通城、大中华酒楼、五芳斋等江城餐饮老字号都在这里开张。汉口里街区负责人介绍,这里的商业业态重点放在老字号商铺、传统食品、街居小作坊、民间工艺品、酒店、茶楼上,业态结构突出“老、古、小、杂、吃、俗、潮”7个字。
街区负责人介绍,随着众多商家陆续开业,将来市民可以到汉口里好好体验一把老汉口的生活:在非遗技艺传习所学习泥塑、面塑;到汉味茶馆喝茶、看戏、咵天,享受老汉口的慢生活;在节假日来看露天演出、小贩叫卖……
(作者: 编辑:唐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