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三汉和他的雕塑博物馆
楚天都市报副刊讯 本版图片由记者萧颢摄
中国有句老话:360行,行行出状元。可随着时光飞逝,不少行当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鲜有人知。
“中华360行雕塑博物馆即将于年内开馆,届时,参观者可亲眼见证古老传统行当。”22日,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创作研究室主任李三汉向记者透露这个消息时,声音中藏不住的兴奋。
农业行里勤恳劳作的农民、作坊行里细心的绣花女、饮食行里垂涎欲滴的食客,巫术行里故弄玄虚的算命先生……近日,在昙华林三汉雕塑工作室,一个前无古人的博物馆已见雏形。李三汉说,这360组雕塑,花了他和50多人的创作团队整整4年的时间。
收集素材
读百卷书行万里路
今年58岁的李三汉,爱上“360行”挺偶然。
几年前,安徽太湖县“中华三百六十行文化园”负责人慕名找到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创作研究室主任的他,请他接下“中华360行上下五千年”大型雕塑创作项目,从那时起,他就踏上“中华360行”漫漫寻根路。
塑造中华360行,首先要深入了解各行当特点。李三汉给记者展示了近10万字的一沓材料,那是他和团队历时一年多的成果。阅读《中国·老360行》等多部文史资料,多次到可能流传下古老手艺的农村实地考察,一个个人物形象在他的脑海中日渐丰满:扳网捕鱼的渔民,杀猪的屠夫,打金箔的匠人、飞针走线的绣娘、挥汗如雨的打铁匠、编草席的手艺人、钉碗的工匠……
数易其稿
每一个衣褶都力求真实
有了灵感,赶紧在纸上呈现出来,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泥稿设计,泥稿翻模成小稿,最后到铸铜厂浇铸完工成大稿,步步都含糊不得。
如今4年过去了,360组小样已全部完成,而真人大小的大样也已完成了一两百组,然而,记者来到三汉工作室时,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初的泥稿塑造。
眼睛眯缝由人牵着的,是算命的瞎子;手舞圆环的,是玩杂耍的艺人;拿着报纸的,是民国送报员……有趣的是,每位工作人员面前,都有该行当的真人秀照片,那是工作人员自己COSPLAY的,“服饰是根据年代做的,姿态动作都力求写实,瞧,一个衣褶的纹理都很重要。”一名工作人员指着作品,认真地告诉记者。
李三汉则说,这十几个行当的小样之前已有一个版本,他不太满意,这次是自己贴钱返工重新塑造,而每个小样的成本要数千元。他举例说,比如杀猪,前一个小稿是屠夫按住猪头,帮手拉住猪腿,改良过的是帮手按住猪身,“这样猪就不容易挣脱,更符合实际。”
“360行,绵延数千年,这里面承载着多少历史的痕迹?一个好的雕塑作品是能够传世的,无论是服装还是头饰,不管是动作还是表情,只有在每个细节上做到尽善尽美,才是对自己负责,对观赏者负责。”对此,李三汉很慎重。
教化人心
建博物馆,让艺术回馈大众
在“中华360行”雕塑创作的4年间,三汉工作室每到节假日,总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那些活灵活现的场景,千姿百态又惟妙惟肖的人物,让游客们非常新奇。他们常常惊叹,这里俨然就是个360行雕塑博物馆。
李三汉说,建一个360行雕塑博物馆的念头,在他心中由来已久,他表示,武昌区委区政府、昙华林艺术村也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希望让360行雕塑在昙华林永久展示。记者采访当天,三汉雕塑工作室所在建筑的二、三楼正在修整,李三汉说,该博物馆初步计划今年内开馆。
“届时,一千多平方米的展馆,将再现古老中华360行的情景,江城市民在家门口就可品味传统、见证历史。”关于未来,李三汉很看好,他还透露,有国内权威电视台找到他,要将“中华360行”拍成动画片。
“对我来说,作品不仅是用来展示的,也是体现艺术家责任担当,用来教化人心的。”李三汉感慨地说,让艺术回馈大众,让更多人了解、爱上古老的360行,是他如今最大的心愿。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