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要闻头条

武汉百余年前照相馆重新开张 重打老招牌专拍老味道

发布时间:2017-08-22 15:17:12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立中堂照相馆内挂满了清末民国时期的老照片。

  黑胶唱机咿咿呀呀,泛黄的旧书布满墙壁,墙角还倚着一只斑驳的行李箱,客人或身着长衫马褂,或一袭秀美旗袍,民国风韵影,尺牍翰墨香。

  这里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畔的一间照相馆,名曰:立中堂。主人曾建新是一名藏书家,醉心传统文化,祖上曾于清末在汉口开办照相馆,后因战乱关停。如今,他重新打起老招牌,开馆迎客,专门拍摄老味道的照片。

  曾建新有些文人气,给相馆立下“六不拍”的规矩,宁可拒了生意,也不迁就客人。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慕名而来,寻觅老汉口的味道。

  搜集5000张老照片

  藏书人再造老相馆

  进入照相馆,一眼便见那块饱经沧桑的牌匾:立中堂。牌匾侧刻着一行小字:道光庚子岁冬月吉立。

  道光庚子岁,也就是1840年,曾建新的祖辈在黄冈团风县回龙镇开设立中堂书馆,教育子弟。1859年,曾氏在汉口设立“立中堂相馆”,经营照相与书籍刊印。清光绪年间,立中堂相馆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制作两本纪事照片册《湖北汉阳钢铁厂全图》和《湖北兵工厂各厂机器图》。上世纪三十年代,立中堂因战乱停业。

  时光荏苒,立中堂的牌匾传至家族长孙曾建新手中。“原以为牌匾只能作为旧物封存了,没想到会有重生之日。”

  曾建新本不是摄影师,也不是商人。1996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国企,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籍。多年来,个人藏书逾5万册。藏书读书期间,他对民国历史萌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搜集各种照片、服饰研究。“何不复建立中堂相馆,以影像的方式感受历史?”念头萌发后,曾建新着了迷,全国各地搜集老照片、地方史志,寻访老相馆后人学艺,希望再现老武汉照相馆的风貌。

  去年9月,沉寂80年的立中堂相馆再度开门迎客。场景、道具、细节……一切都尽可能还原历史场景。

  拍照用的服饰除根据老照片订制外,还有不少都是从上海、江浙一带高价收来,这些长衫、旗袍是当年大户人家压箱底的衣服,至今品相尚佳。作为道具的留声机、老座钟、烟斗等也都是民国流传下来的老物件。有时,曾建新还会拿出私藏的初版《越缦堂日记》给客人作为道具,这套书由蔡元培资助刊印,现存极少。曾建新说,真东西拍出来才更有年代质感。

  拍摄的场景、姿态都由曾建新设计,为了拍出老派的味道,他反复翻看搜集的5000多张老照片,“服装、背景、道具、饰品、发型、妆面一致,才拍得出正宗的老味道。”

  设下“六不拍”规矩

  只为呈现传统精气神

  照理说,开照相馆做生意,顾客就是上帝,但曾建新却设下“六不拍”的规矩:贸然造访不拍;奇装异服不拍;户外环境不拍;夸张动作不拍;其他风格不拍;中途催片不拍。

  到立中堂拍照,需提前预约,提供一张生活照供曾建新参考,以便准备合适的服饰和场景,拍摄地点仅限馆内,所有照片均以复古上色为统一工艺。客人选好需要后期制作的照片后,至少要等五周才能取片。“要呈现出年代感,修片极费工夫。”曾建新说。立中堂的修片师每人每天只能修4张照片,每张精修片需要经过摄影师、化妆师、造型师和后期制作师共同认可,才能嵌入相框交付客人,“慢工出细活,我们和客人有言在先,要拍好照片,就得有耐心等。”

  规矩虽然多,但慕名而来的客人却愿意迁就主人的“任性”。79岁的张培春老人与老伴拍金婚纪念照片,前后来了四次,商谈拍照细节、拍照、选片,郑重其事。穿上长衫时,老人说,这衣服料子和小时候穿的感觉一样。陈岚女士的丈夫约瑟夫是位英国人,他们带着漂亮的混血儿子来立中堂拍照,洋先生穿上中国长衫也别有味道。

  曾建新总结了民国时期照片的特点:全家福居多,人物神情祥和,姿态端庄;氛围和谐,色调统一;照片多为亲朋好友为纪念、赠予所拍,题有姓名、日期、地点与赠言;多为照相馆室内拍摄,道具、服装、布景精良,照片历经数十年依然很有质感。

  曾建新说,中立堂照相馆就是要拍出传统的精气神。(文/图 记者 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