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滚动要闻

百余家国宝级遗址单位聚汉共论发展之道 盘龙城遗址华丽变身城市公园

发布时间:2018-12-05 10:23:31来源:长江日报

来自全国的与会者参观盘龙城遗址

4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文化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共同承办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八届联席会在武汉圆满结束。来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的36个挂牌单位和67个立项单位共计103家单位参会,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融入大众生活、开展考古研究、进行公园建设等方面交流经验,共同探索新时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新道路。来自全国的与会专家纷纷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盘龙城遗址已然变身为美丽的城市公园。

湖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居全国前列

201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已评定公布20个省(区、市)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面积达61万公顷;另有24个省(区、市)67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这些跨越了中国辽阔的疆域,涵盖了远古至明清的漫长历史阶段,勾勒出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历史主线。

据介绍,我省已有9项大遗址纳入国家保护项目库,分别是楚纪南故城、龙湾遗址、盘龙城遗址、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唐崖土司城址、容美土司遗址和擂鼓墩古墓群,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盘龙城遗址、楚纪南故城已评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余7家为立项单位。

这些大遗址规模巨大、内涵丰富、价值非常重要,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在与会专家看来,湖北省大遗址项目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一处公园都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识和历史记忆,让我们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相关负责人表示。

体验3500年前的人类如何生活

一个地处城市荒郊的考古遗址,经过几年的时间华丽转变为城市公园,这样的故事正在盘龙城遗址上演。

盘龙城遗址为商代前期(公元前15世纪前后)城址,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商代城市遗址,是商代青铜文化向南传播的基地,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几千年以来,人为与自然因素对盘龙城遗址有着较为严重的破坏。

从1954年发现遗址后,各级政府和文保单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遗址也最大程度地得到了保护和发掘。“这几年变化真是太大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颇为感慨,几年前,遗址内杂草丛生,道路泥泞,如今遗址重点区内各景点基本成型,并建设完成了总长5000余米、宽2米左右的环形参观道路工程。以博物馆东为起点,经小王家嘴、杨家湾北外城垣遗迹、杨家湾北的盘龙湖畔、考古工作站、宫城城垣、小嘴、艾家嘴、江家湾考古体验区与制陶作坊区,连接电瓶车道路与西广场,形成参观环线。

3日,前来与会的专家和各遗址单位人员来到盘龙城遗址参观。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砂石路、木栈道、仿木桥梁、汀步石等相杂,蜿蜒穿插于山林湖塘之间。人们轻松缓步其间,可展望遗址,参观考古现场,体验湖光山色的自然美,达到历史文化与自然结合、陶冶情操的目的。万琳介绍,将来市民可以来到盘龙城遗址公园感受3500年前的人类是如何生活的,比如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进行哪些劳作。“我们希望遗址能够给参观者带来一个深度的环境体验。”万琳说。

据了解,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接受观众团队预约参观,一期开放区域包括博物馆与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项目、考古工作站、考古发掘现场、观众参与的制陶作坊与考古体验场所等。观众可通过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官方微信号进行预约。

长江日报记者李翌 通讯员宋若虹 石梅

文旅融合:文化是旅游的内核

遗址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和主题公园,它是以遗址为内容,以公园为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本届联席会,受邀进行会议主旨发言的中国旅游研究院区域规划所所长吴丰林认为,在国家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行业的文化卖点要大于市场卖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核。”吴丰林说。

吴丰林介绍,2010年,我国人均出游2次,旅游成为中产阶层的常态化消费。到2017年,我国形成国内和出境游合计51.3亿人次,人均年出游近3.7次,旅游市场进入大众旅游的纵深化发展阶段,但中国旅游市场对于文化旅游还未到深度旅游的地步。“美丽风景之下的美好生活的打造,将成为旅游发展角力的主战场,而文化是最高级的生活。”在吴丰林看来,未来旅游市场的竞争发展中,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和旅游如何更好地融合?吴丰林表示,要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将文化文物、社区居民、外来游客融合起来,营造古今交融、物人互动、主客共享的生活空间。同时要想青年人之所想,运用动漫、游戏、虚拟现实等方式传播文化,也要采取渗透式、细分化的营销方式。

(长江日报记者李翌 通讯员宋若虹 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