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滚动要闻

国企改革40年 新汉派国资雏形初现

发布时间:2018-11-06 09:09:24来源:长江日报

1978年,武汉国有企业占全市经济总量超过八成,改革任务繁重。历经40年不断探索,武汉国企改革创造了多项全国经验,总体上走过四步。

国企第一位“洋厂长”

上世纪80年代,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转变部分管理机制,初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1984年11月,德国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中国国有企业的第一位“洋厂长”。格里希在职期间提出的“厂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产品名牌制、市场国际化”,为国企改革提供最初样板。

同期,武汉汽车发动机厂最早在全国实施租赁经营,“不找厂长找市场、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口号叫响全国,成为国企改革的强章。

武汉汽轮发电机厂以兼并方式接受武汉照相机总厂全部债权、债务及资产。兼并——一种新的企业联合方式在武汉出台。武汉企业界出现的兼并现象引起全国关注,经济理论界认为,这是继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承包经营之后出现的“第三次企业改革浪潮”。

鄂武商:商业第一股

上世纪90年代,我市国企业改革锋芒直指企业产权。武汉市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形成国资委、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企业3个层次的国有资产营运体系,被冠名“武汉模式”,与深圳模式、上海模式并称全国改革三大模式,国企改革以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推动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武汉商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国商业上市企业第一股,率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带动中百、中商、汉商等商业企业上市。

先后转让马应龙、双虎、电缆、长印等公司国家股,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和产权多元化。

从改制脱困到全力发展

进入21世纪,以调整职工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重心转向大中型国企改革重组。国有资产存量向市直大型、骨干国有企业集中,分布在装备制造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现代商业、物流、高新技术产业。

武汉锅炉集团、武汉港口集团等一批“武字头”企业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取得了新的生存空间。

2008年至2010年,武汉176家困难国企改革攻坚任务全部完成,标志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历史性使命全面完成,国有企业开始全力投入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优势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现代制造、基础设施投资、建筑市政施工、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为主体的国有经济发展格局,市属国有经济进入做大做强做优的新阶段。

聚焦转型升级和功能提升

2010年后,武汉国资开始抢抓全市经济转型跨越的机遇,抓紧推进新一轮调整改革,重点聚焦转型升级和功能提升,包括城市建设支撑、传统优势产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民生服务保障等。推动武重、长动集团、工业控股等重点国企战略重组与整合,组建碧水集团等重点功能企业。

2015年,优势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通过薪酬及股权激励改革,促进企业搞活经营机制。武商集团启动“股权激励+员工持股”,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首例。商贸控股与民营资本合作,打造全国冷链、轿运及金融物流服务龙头企业。金控集团与优势民企合作,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票据经纪公司等混合所有制企业。

2017年,对接重大战略,国有资本向重点领域集中。服务建设长江新城战略决策,对标雄安新区组建长江建投集团。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整合资源,牵头成立长江中游港航联盟,全方位推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

如今,武汉国企在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国资系统金融板块、商贸板块、工业板块、农业板块新动能涌动,国企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提升,新汉派国资雏形初现。

2018年1-9月经济指标大幅上扬

出资企业:18家

营业收入:1073.86亿元,同比增长9.7%

利润总额:108.84亿元,同比增长35.5%

已交税费总额:66.01亿元,同比增长27.2%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71.73亿元,同比增长2.7%

劳动生产总值:305.35亿元,同比增长4.6%

撰文:黄莹 戎波洪 李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