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滚动要闻

几代“一医人”续写浓浓医患情 与大学生成忘年交

发布时间:2017-09-27 10:34:46来源:武汉晚报

孙曾拯教授正在为患者诊治

文\本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谢沛霖 喻锎 严睿 图\记者李子云

每家医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医院文化;每一个医患交流的温情瞬间,都折射出医院的人文精神。几天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采访中,数次被医患间的温情故事打动。用生命拯救生命,用爱心滋润爱心,一点一滴中,我看到了这家已经在风雨中走过九十载医院的文化本质--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和求精创新的医疗精神。

大二女孩“黑暗期”满脸爆痘

医生爷爷聊文学谈人生“治病”

孙医生爷爷:

在我心里,您既是一位得高望重令人尊敬的医生,更是一位亲切的爷爷。跟着您看病一年多了,我现在还记得您笑盈盈看着我的样子,每个星期去医院复诊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每次我下了课气喘吁吁地去找您,您都会在我手心签好字加挂一个号,几乎每次您都会跟我聊文学,我挺惊讶的。治疗痘痘是个很辛苦的过程,有一次我跟您抱怨说自己快崩溃了,您当时很严肃地说“这有什么好绝望的,知识分子不要随便说这种话。”这句话不仅一直激励着我,时刻提醒我要坚强地面对逆境。您治疗痘痘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的黑暗期,是您的鼓励陪伴我度过那段最艰难的时期。您不仅是我的医生,也是我的导师和朋友。如今我已基本康复,谢谢您一年多来的照顾。

您的小粉丝:茜茜

上周四,记者看到一封2页纸的手写感谢信,这是今年7月华师大女生茜茜为感谢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孙曾拯教授写的。20多岁的大学生和90岁的老教授看病成了忘年交?24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已经大四实习的茜茜,听她讲述了这封信背后的故事。

2016年3月,正在上大二的茜茜脸上突然冒出了很多痘痘,一张脸变得惨不忍睹,每次出门必须戴口罩。她上网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很厉害,就找了过去。网上现场都没能挂上专家号,茜茜无助地坐在走廊里。

一个头发全白的老医生从她面前经过,无意中的一个眼神对视,他竟冲她笑了笑。看着老医生和蔼的面容,茜茜鼓起勇气上前求助。老医生告诉她,他叫孙曾拯,能治她的痘痘。听说茜茜的学校在武昌,他让茜茜以后去武昌门诊看病,茜茜高兴坏了。

第一次匆匆赶到一医院武昌门诊部时,孙医生的号早就挂完了。看见茜茜气喘吁吁地站在诊室门口,他招手把她叫到跟前,“丫头,不要急。”在她手心里写上一个“孙”,凭这个去窗口加号。

轮到茜茜时,孙医生看了病历,得知茜茜是外语系的,说了句古诗让她翻译,还跟她聊了文学,第一次看病在惊喜中开始了。之后每次去看病,孙医生都会认出茜茜,给她加号,跟她聊文学谈人生。

那段时间,至亲刚刚过世,又和男友分手了,正是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治疗期间病情的反复,茜茜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说了很多绝望的话,孙医生第一次用很严肃的语气说,“知识分子不要轻易说这些话。”他的话如醍醐灌顶。

一年多来,孙爷爷总是面带微笑开导茜茜,每次复诊都变成一件很开心的事。7月初,脸上的痘痘早已消了,只剩下少许红血丝,茜茜打算再去看一次病,想送样东西感谢孙医生,手写一封感谢信是她能想到的最好感谢。

“老武汉”都知道,孙曾拯教授是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的开创者。90岁高龄的他迄今仍在坚持坐诊,一周五天,安排得满满当当。连续多日,武汉晚报记者试图联系孙老采访,无一例外全被他拒绝。

如此高龄还坚持天天坐诊,身体能否吃得消?孙教授的儿子孙树初告诉记者,家人劝过多次让他回家,每次他都说,“病人是冲着我来的,要是找不到人,病人会失望的。”

皮肤科书记童中胜是孙曾拯的学生。“老师是个医痴。”他直言,孙老从来都是把病人摆在第一位。今年年初,孙老腰椎压缩性骨折住进了医院,童中胜去病房探望他,“老师担心万一自己坐不起来,就再不能跟病人看病了。说话间,他泪流满面。”

去年,孙老的脚骨折了,医生给他上了夹板,嘱咐他在家至少休息3个月。没想到半个月后,他自己把夹板拆了,跛着脚跑去上门诊,谁也劝不住。

阿姨宁愿打飞的也要回汉复诊

64岁的袁阿姨在上海帮女儿带孩子,她两次乳癌手术都是武汉市第一医院甲乳外科主任赵建国开的刀。

2009年,袁阿姨体检时发现乳腺上长了个东西,怀疑是乳腺癌。经人介绍,她找到了赵建国。术后病理检查,确认是早期乳腺原位癌。尽管不用做放化疗,但是要长期接受内分泌治疗。“这期间你很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血脂代谢紊乱,需要长期补钙和维生素D3。”出院时,赵建国细细叮嘱她。

长期吃钙片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赵建国帮她精打细算,给她推荐性价比高的钙片。

4年前女儿查出乳腺结节,袁阿姨把女儿拉回武汉,自费找赵主任做了手术。去年12月,袁阿姨对侧乳房又发现乳腺导管癌,没有犹豫,她再次飞回武汉找到了赵建国。

记者了解到,像袁阿姨这样“打飞的”从外地甚至国外回汉找赵建国看病的患者不在少数。“这一切都源于病人的信任。”赵建国坦言,自己常常被患者的执着所感动。

广东阿婆不远千里追寻复明人

广东佛山60岁的陈本芬阿婆患糖尿病20多年,3年前左眼已近失明,肖泽锋博士帮她做了手术,视力提高到1.0。

今年,她的另一只眼睛又看不见了,她再次去就诊时,却得知肖博士回到老家的武汉市第一医院工作了。陈阿婆决定北上千里之外的武汉,追寻为她复明的肖博士。

今年8月7日,陈阿婆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再次见到了肖泽锋主任。“找到你,我就放心了。”阿婆拉着他的手不肯松开。肖泽锋给她仔细检查后收治入院,考虑异地需要自费就医,当天就给她做了视网膜光凝术,第二天安排白内障手术。

“能看见了!”陈阿婆用广东话说,“多谢靓仔医生!”术后两天,陈阿婆急着回广东,临走前她再三叮嘱女儿女婿一定要送面锦旗给肖主任。

面对病人千里追医,肖泽锋感慨地说:“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当医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看到患者认可你的那一脸满意的笑容。”

只言片语道不尽患者感激之情

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和患者,听他们讲与市一医院的医患之缘。

市民徐琴华:4年前,我妈因腰椎间盘突出在市一医院骨科住院,晚上她非要自己到厕所洗漱,没想到在里面滑倒了,厕所门从里面反锁了。担心硬撞门会误伤老人,护士朱彩霞掰掉几块门板,徒手抠出一条门缝,趴在地上钻了过去。

打开门看到朱护士手被门划得满是伤口,身上被污水浸透,我泪流满面。

市民朱女士:13年前,我儿子朱庆遭遇车祸成为植物人,住进了市一医院针灸科。这些年病房里换了三批护士,她们接力关爱,让我的儿子一直活在温暖里。4个小时翻一次身,两次全身按摩,每次护理师们从不站在他的左侧,因为他左脑受过伤,有人站在左边他就会恐慌害怕;长期卧床,朱庆的血管细得看不见,每次打针都是两个护士,一个安抚,一个操作。朱庆喜欢听人夸奖他,所有护士都叫他“庆哥哥”。

如今,我儿子已经醒了过来,他会笑,认识每一位照顾过他的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