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滚动要闻

平均年龄23岁,46位开国将领在武汉选择了一条最危险的道路

发布时间:2017-07-25 14:53:25来源:长江日报

7月24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庆祝建军90周年展览早期人民军队创建专题前,观众驻足 驻京记者柯立 摄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 欧阳春艳

9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武汉确立武装斗争方针,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大起义。此 外 , 从1927 年 秋 到1928年井冈山会师前后,中国共产党还在全国12个省 140多个县先后领导和发动过100多次武装起义。起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冶,各路革命武装的组建为人民军队建设提供了组织基础。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拨正革命航向

7月24日,汉口八七会议会址 记者 胡冬冬 摄(实习生 许爽 柏雨妮)

位于江岸区鄱阳街139号的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陈列着几份会议记录,其中毛泽东在会上的发言记录尤为珍贵。正是在这次力挽狂澜的重要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著名思想。在发言记录上,原话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段话后来成为党创建、领导和掌握人民武装并进行斗争的行动口号”。市党史专家、武汉革命博物馆原馆长赵晓琳指出:毛泽东这一军事思想的最终形成和首次明确提出均在武汉。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毛泽东对于枪杆子——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5月14日,毛泽东将农讲所学生武装200余人,派赴湖北麻城剿匪,取得了胜利。这次胜利坚定了他的“枪杆子”理论。

7月4日,毛泽东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中央常委扩大会,针对武汉国民党中央日趋反动的情况,他提醒全党“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 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主张“上山”,认为“上山即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7 月上旬,他又和蔡和森谈及形势,并由蔡和森致信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及军部应即检查自己的势力,做一军事计划,以备万一。”枪杆子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已是十分重要且关乎全局的成败了。

46位开国将领在武汉选择了一条最危险的道路

2017年7月24日,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90年前毛泽东在此主持工作,重视学员的军事训练 记者胡冬冬 摄

更多阅读 :开国十大元帅十位大将齐聚武汉:1927,他们都从这里出发!

“在我国的开国将领中,除了十大元帅十大将,还有7位上将、11位中将、8位少将曾于1926年至1927年在武汉风云际会。他们此后参加党领导的创建人民军队的武装起义,之后又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20日,武汉知名党史专家李婉霞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46个年轻人,怀揣着救国理想与共产主义信念从武汉出发,最后都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柱石。”

李婉霞日前与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合作,梳理了1927年从武汉出发的官兵名单,他们发现,其中有46人最后都成为了开国将领,“他们当时非常年轻,绝大多数只有二三十岁,他们那种革命的青春激情,令人赞叹”。

根据这份名单,长江日报记者统计发现,1927年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3岁。其中年龄最小的张树才刚刚13岁,年纪最大的朱德也不过41岁。

“张树才1927年夏与武昌纱厂20多个劳动童子团员一起参军,编入贺龙第20军教导团任战士,后来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和坚持井冈山斗争,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当年,有一批中共党员、团员和革命青年与张树才一样,在武汉穿上军装,只是普通一兵。”李婉霞介绍。

长江日报记者还注意到,除了朱德、刘伯承、贺龙、叶剑英、张云逸当时已经过了30岁,其余人都只是20岁出头。

在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将之中,粟裕是最为年轻的几人之一。从武汉奔赴南昌参加起义的时候,离他20岁生日还差几天。李婉霞说,与粟裕一样,当时很多年轻军事骨干都在武汉快速成长起来。

革命总是意味着牺牲。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李婉霞等专家还梳理出了一份从武汉出发,然后分别在三大起义、各地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共产党军事骨干名单,共有49人。

“这些军事骨干中,有13人从武汉出发后,就在三大起义和各地武装起义中牺牲了。”李婉霞说。

1927年任第24师71团第2营营长的中共党员廖快虎,从武汉出发参加南昌起义,在随后的南昌起义军汤坑作战中,指挥部队与敌人反复争夺阵地,敌人冲了上来,部队拼光了,他坐在阵地上宁死不退,英勇牺牲。

在武汉出任第2方面军警卫团团长的卢德铭,1927年9月率部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任起义部队总指挥。9月25日在江西萍乡县芦溪掩护部队撤退时,中弹牺牲。

“伍中豪、王尔琢、邓萍、吴高群、何挺颖、蒙九龄等等,也都是从武汉出发,一路取得赫赫战功,最后却不幸牺牲的军事骨干,他们的名字也值得我们铭记。”李婉霞表示。

这是一支“知道为什么而战”的队伍

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主力部队从武汉出发,为革命一路征战,历经坎坷,甚至面临绝境。巨大的流血牺牲,没有让他们退却放弃,他们究竟为什么而战?近年来,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健不仅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还曾沿着当年起义部队的革命足迹,一一踏访战场遗址。一路所见所闻所感,让他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宋健认为,南昌起义部队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有着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念。而这一信念在从武汉出发前就已经形成。

“事实上,参加三大起义的所有主力部队在出发前,党在武汉已经完成了对他们的整编改造,使之成为党领导和掌握的精锐之师。”宋健说,参加南昌起义的国民革命军第25师第73团、75团是叶挺独立团的班底,这支部队一开始便是党直接控制和领导的武装,部队中中共党员比较多。

叶挺亲自率领参加起义的第24师第70、71、72三个团,只有第72团团长是共产党员,另外两个团长虽不是共产党员,但第24师参谋长、秘书长、政治部主任和部队中的副团长以及很多营、连、排长都是中共党员。这也是一支听党指挥、英勇善战的铁军。

“一支部队,只有知道为什么而战,才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绝境中,坚持战斗,直至最后一个人。”宋健认为,从武汉出发的起义部队为什么战斗力强、敢于牺牲,正是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而战。

由于受党的影响和教育,起义部队广大官兵从武汉出发前,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民族争自由、为人民求解放的目标就已经明确,所以他们下定跟党走的决心,用生命和热血开展武装斗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经过党在武汉对部队的整编改造,起义部队广大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均以工农阶层出身为主,他们的诉求与中国共产党为劳苦大众寻求解放的目标一致;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让穷人过上好日子,也让他们坚信跟党走有希望、有出路。

宋健说,起义部队中的一大批中共党员、团员,他们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所以他们的牺牲最大。

出品: 长江日报融媒体中心 编辑 :张维纳 校读 :彭艳

报料&投稿: cjrb027@qq.com

转载长江日报原创图文须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