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滚动要闻

武汉退出“四大火炉”,只因做了这些事

发布时间:2017-07-10 09:21:02来源:湖北日报微信号

老街巷的竹床阵、光着膀子“咵天”、顶着湿毛巾出门……

这些特有的避暑方式,在曾经的“四大火炉”城市武汉处处可见。

而今,除了待在空调房里,武汉人更愿意去大桥头的树荫底下喝茶听戏,去东湖绿道骑上一圈共享单车,去离家不远的公园散散步。

是武汉人已经热习惯了,还是这座城市已不那么热了?

答案,当然是后者!

1990年夏,气温持续高达39℃。酷热难熬,居民们纷纷上街寻找阴凉地方纳凉。这位打伞的小胖子正跟着妈妈去乘凉。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夏季“火炉”榜——

武汉已退出全国“三大”之列, 而在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里,排在前列的重庆、福州、杭州、南昌四个城市被不少网民冠名为“新四大火炉”,武汉退出前四,“屈居”第六。

不管是“三大”不再,还是“四大”已矣,人们对于武汉的“火炉”记忆都不能轻易抹掉。

火炉,确实当过,不冤

“捂汗”,这个谐音绰号,曾是人们对武汉的无奈调侃。

本世纪头十年,武汉市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分别为32.2℃、27.6℃,较上世纪60年代上升了0.2℃ 和0.9℃。

以前,武汉之所以在“火炉”城市中排名靠前,与其地理特征和湖泊众多等因素密不可分。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武汉,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酷暑炎热。

166个湖泊镶嵌武汉城中,水体超过市域面积26%,人均拥有淡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

广阔的水域,能够降温,可一旦流通不畅,也会增加空气湿度,增强热岛效应,让夏季更闷热。尤其昼夜温差小,带来更热的体感。

另一方面,在舆论上,武汉自古“九省通衢”,人口往来频繁,大家口耳相传,“火炉”的名声自然广泛传播。

最凉夏天和最少热天

其实,武汉甩掉“四大火炉”城市的帽子也不是一两天了。

2014年夏天,武汉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以上)日数仅12天,平均气温26.5℃,“为近32年来最凉快的夏天”;2015年夏天,武汉高温天仅有8天,系22年来最少;2016年夏,人们能记住的只有那下个没完的雨。

最近十几年来南北气候变化可以看出,长江流域城市的温度增长速度没有其他城市快,中国北方许多城市升温更快。

同样是世纪初的十年,杭州、福州等城市分别增加了1.1℃和1℃、1.4℃和1.2℃,均超过武汉。

但武汉在火炉城市中排名下降的原因,除了得益于其他城市的“蒸蒸日上”,更多的应该是自己日益“冷静”。

装“空调”:还绿于民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武汉升温脚步比其他城市慢,与改变小气候环境的一系列夏凉措施分不开,其中提高植被覆盖率 是一个重要因素。

资料显示,1885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1.80平方米,2012年达到9.92平方米,是1985年的5.5倍。在可查的新闻报道中,武汉正是在2012年第一次被摘掉了“四大火炉”的帽子。

到了2016年,该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1平方米,森林覆盖率22.88%。

根据“2016年武汉市绿化状况公报”,武汉当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5%,绿地率34.18%,这比15年前增长了5.49%和4.87%。

据统计分析,武汉植被覆盖率每提高5%,炎夏季节地表温度可下降约1.3℃。

装风扇:江湖联动

武汉和其他省会城市相比有一个显著特色--山水资源丰富,长江汉水穿城而过,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这些条件的利弊几何,就看你怎么使用了。

2009年,武汉市制订《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规划6条城市风道作为生态走廊,将2390平方公里分为6份,形成绿楔,用生态联系带沟通,全市布局成生态绿网。

该《规划》被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授予“全球杰出贡献奖”。

过去几年,武汉致力于打通东湖、府河、武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等水道,使几大水系湖水自然流动,形成生态风道,再与长江天然风道连接,成为武汉的主导风道。

充分利用水的自然流动带来的风,就像给主城区装上了一台电风扇,成为缓解热岛效应、给武汉降温的重要手段。

持续多年的生态保护与治理,让武汉这座城市盛夏气温逐年下降。

展望未来:现代版“清明上河图”随处可觅,“东方水城”魅力尽显——水韵彰显,绿意盎然,气候宜人。

来源:新华社、大楚网、长江日报等

微博:@湖北日报

编发:袁超一

出品:湖北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