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一主两副”领跑湖北

发布时间:2013-08-15 06:33:02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记者 甘勇

  7月底,省统计局发布上半年各市州主要经济运行数据。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细数主要经济指标,武汉、宜昌、襄阳三市,稳居前三位。

  如果把湖北比作一辆马车,那么武汉就是驾辕之马,襄阳和宜昌就是两只车轮,共同构成了稳定的驱动结构。“一主两副”,携手飞奔,领跑荆楚。

  三点支撑共担支点使命

  迈入新世纪,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荆楚人民的历史使命。

  构筑支点,何处发力?

  纵观全国,广东除了广州,还有深圳;山东除了济南,还有青岛;辽宁除了沈阳,还有大连;浙江除了杭州,还有温州、宁波……除省会外,沿海发达省份,都有至少一个中心城市,这也成为近年来省域经济发展的规律。

  聚焦中部,河南不单有郑州,还有实力强劲的洛阳、开封;湖南不单有长沙,还有齐头并进的株洲、湘潭;江西不单有南昌,还有南北两翼的赣州、九江。

  然而,审视湖北,首位城市武汉“一城独大”,二线城市发育不够,“第二梯队”断层严重。

  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湖北亟待多点支撑。

  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强化武汉中部中心城市地位,而襄阳、宜昌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一主两副”成为核心驱动发展极。

  何为省域副中心?放眼全国,苏州、大连等“沿海型”副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城市影响力等,与省会城市大体相当;洛阳等“内陆型”副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相当于省会城市的六成左右。

  然而,直到2010年,宜昌、襄阳两大城市经济总量相加,仅有3085.62亿元,只有武汉市经济总量的55%,不足全省经济总量的20%。

  “三个三分之一”科学定位

  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省委、省政府适时调整城市战略布局。

  “打量地图,湖北仿佛一只跳跃的青蛙。”2011年4月,在省委、省政府武汉办公会上,省领导用这个形象的比喻来阐释“一主两副”战略格局:鄂东的武汉是头部,鄂西北的襄阳、鄂西南的宜昌,犹如青蛙的两条腿,构筑骨干支撑的“金三角”。

  随后一周内,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领省直单位负责人,接连在襄阳、宜昌召开现场办公会。

  2011年8月,省委、省政府突破体制局限,实行“省官治市”,由省领导兼任两座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市委书记,襄阳、宜昌享受副省级城市“一把手”配备待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主两副”加快发展。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三个三分之一”科学定位。全省经济总量中,武汉市占三分之一,襄阳和宜昌合占三分之一,其他地区占三分之一。

  “‘省官治市’是省委、省政府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重大举措,襄阳、宜昌要不负省委、省政府重托,以高于、大于、快于、好于其他地方的发展业绩,来回报全省人民的期待。”省委、省政府对“一主两副”寄予厚望。

  格局优化“一主两副”助推发展

  方略既定,一种奋飞的发展激情,喷薄而出。

  龙头舞动,武汉市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盘点历史底蕴、产业基础、科教资源、市场体系、国际交往等方面的优势,武汉市具备向国家中心城市跨越的条件。

  天河机场开通20多条国际航线,直达巴黎、旧金山、洛杉矶等国际城市;长江内河第一大港启航,江海直达航线接驳远洋国际班轮;南北纵横、东西交会,高速铁路拉近时空距离;地下铁路纵横潜行,5年内200公里地铁将呼啸而出……从“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到“中部中心城市”,再到“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追心”步伐日渐加速。

  两翼齐飞,宜昌、襄阳主动接受武汉辐射,与主中心实现功能互补和产业契合。去年,宜昌襄阳地区生产总值双双突破2500亿元,向全省经济“三个三分之一”格局迈出坚实一步。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一主两副”成为驱动湖北经济的强劲动力。2012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例达到35.97%,比2010年提升了1.11个百分点;宜昌、襄阳占比则增至22.52%,提升了3.2个百分点。

  三点支撑、三核推动,“一主两副”格局加速成型,推动湖北奔向更高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