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家庭农场的番茄“账本”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曹磊
上午10点,杨家雄的家庭农场里已经有前来收草莓的商人了。“现在8块钱一斤,赶紧买吧。”杨家雄和爱人一边忙着育苗,一边忙着卖草莓:“春节哪敢歇,草莓差不多要‘下桥’了,得张罗着卖了再播种。”6天时间,杨家雄卖了1万多元的草莓。
杨氏家庭农场,武汉市最早的五个家庭农场之一(如上图)。早在2009年时,杨家雄家的近10亩土地便已盖上大棚,连片集中种植,灌溉、供肥等配套设施也都已然成型。两年过去,这里已经有了20亩地,收入增速也更快。杨家雄的农场和家庭,都发生着可喜变化。
面积翻倍家庭农场盘活闲置土地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来到东西湖区走马岭街青锋大队一队杨家雄的种植基地。“与两年前相比,农场的面积扩了一倍呢,蔬菜大棚都多了好几个。”阳光下的杨家雄穿着一身蓝色工作服,穿着粘满泥巴的长筒胶鞋,一脸的笑。
面前的农场从10亩地变成20亩地,蔬菜大棚从9个变成了14个。杨家雄说,两年间他陆续从几个退休在家,不愿种田的乡亲那里,分两次“并”进了10亩土地:“有5亩地是花2000元承包过来,还有5亩是从同样不愿种地的农民那里流转过来。”
面积在扩大,农场的蔬果种类也在丰富。走进杨家雄农场的大棚里,绿紫相间的菜薹依然铺满土地,莴苣叶泛出的翠绿光芒还是那样璀璨夺目……一片片黄土地被“涂”上了各种生机勃勃的色彩。
“这是去年换种的草莓大棚,重点也要种这个。”指着地上红青相间的草莓,杨家雄将栽种的变化娓娓道来:“这两年草莓卖得好,我就在过去种番茄的地上换种了草莓,投入更大,但收益更多了。”杨家雄说,一亩地种草莓,行情好可卖2万多元。
收入速增小农场毛收最高20万元
自2010年挂牌“杨氏家庭农场”后的一年,这10亩地为他带来数万元的收入。这个春节过后,杨家雄这20亩地的毛收入,已经最高可达到20万元。
收入的快速增长,杨家雄将根本原因归结于技术支撑:“从硬件设施和技术上做文章,滴灌、喷灌,喷肥料做好,再凭借经验技术把单产提高,同时提早上市时间,专业化种植市场行情好的蔬菜。”杨家雄说,自己的地面积扩大了,再应用技术进行培育,均衡供水、供肥,尽量让每一亩地都长得一样好。
这两年收入倍增,增速越来越快,杨家雄一家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前不久,杨家雄为儿子在吴家山购置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准备给儿子结婚。
日本考察摸索农产品专业化种植
2010年成为武汉市仅有的五个家庭农场之一后,杨家雄在武汉市农业局的组织下,去日本实地考察了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和种植技术。回国之后,武汉市农业局蔬菜技术服务总站又委派了高级农艺师王孝琴对杨家雄的家庭农场进行定点指导,这都让杨家雄收益颇丰。
在农场的一个幼苗棚里,记者看到了一长块铺着电热线的育苗土。“跟电热毯是一个道理,保证土的温度,适宜幼苗生长。”杨家雄说,什么时候用什么温度,什么阶段用什么保护措施和什么技术栽种,都需要恰如其分才能让蔬菜长得又快又好吃。
观念制胜市场预判决定“钱”景
去日本考察之后,杨家雄对家庭农场的理解更深刻,观念也更新:“日本的家庭农场就很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把地种好,种好菜给消费者,用这种方式把菜贩、超市揽到农场里来。”杨家雄说,家庭农场还是要靠自产自销,在“中间”的销售市场去销菜。
杨家雄说,要想迎合市场需求,就必须培养对市场预判的超前意识:“种菜赚钱,就靠上市早。提前预判市场需求大的蔬果,再研究怎么能够早上市的培育技术,产量上来了,上市又上得早,才能够赚钱啊!”
(作者: 编辑:记者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