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海绵城市,能否让武汉不再“看海”

发布时间:2017-05-31 09:12:31来源:SRC-389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张欧亚

23日、24日,武汉市邀请中央涉外媒体及部分网络名人,就“聚焦长江主轴,关注‘四水共治’,建设滨水绿城”进行了集中采访。本报记者应邀随访,感受深刻。

昨日,武汉市城投集团对外宣布,由其投资建设的江南泵站、后湖四期泵站、港西二期泵站即日具备应急抽排能力,三大泵站排水总和为313.8立方米/秒,将分别有效缓解南湖、后湖、青山相关片区的防涝压力。

包括上述三大泵站在内,武汉16个重点排涝项目主体工程均已基本完工,武汉排水能力将提升五成,可有效缓解渍情。

以武青堤为主轴,“海绵江滩”横空出世

23日,雨后,青山江滩。

江面,浪遏飞舟;江岸,林荫锦绣。

踏着鲜花与绿草相随的游步道,穿行在青山江滩不禁令人心旷神怡。

更令人称奇的是,我们的脚下踩着的是一片“海绵”。

青山江滩,起于二七长江大桥下的右岸罗家港,止于天兴洲大桥之侧的武丰闸,长7.5公里。这片110公顷面积的江滩,将于6月1日对游客开放。

青山江滩以武青堤为主轴。负责施工建设的武汉市碧水集团总经理傅明贵介绍,整个武青堤充分采用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少有硬化道路,多以土坡、林地、草坡、透水地面、木制栈道为主,绿化面积达80%。是目前武汉市所有江滩中绿化面积最高的。这也是武汉首个“江、滩、城”三位一体的生态江滩,市民可直接步行上堤,站在堤顶透过绿化间预留出的观江通廊,一览长江波涛。

景观设计、建设材料选用节能环保的耐候钢、防腐木、透水地面、彩色防滑地面等,注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入雨水花园的概念,生态化收集场地内地表水,并通过植物根系和泥土对雨水过滤,让其恢复大自然的海绵状态。游步道路面是透水砖,能够吸水。我们找来一瓶矿泉水倒下去,马上就干了。

海绵城市理念,简单形象地说,就是让城市的地面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就吸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雨水吐出来,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减缓城市内涝。

武青堤一直是土堤,如何改造?第一轮设计方案,考虑的是改成钢筋混凝土。但附近居民提出,昔日土堤绵延,水杉青翠,野花飘香,堤坡上有无数人留下奔跑的足迹。江滩建设,能不能考虑留住这些美好记忆?

武汉市组织专家经反复科学论证决定,武青堤改造不仅要确保防洪安全,还要充分结合城市滨水区域规划建设,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凸显生态、绿色。最终武青堤沿用土身方案一锤定音,并获长江水利委支持。

傅明贵说,建设过程中,在土堤中深埋了一排14米深、60厘米厚、互相咬合的7.5公里长的连续防渗墙,可有效抵御洪水冲击,确保防汛安全。

大东湖生态水网“六湖连通”即将实现

2015年4月,武汉市获首批(16个)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7年正是武汉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攻坚年、决战年,全市数百个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地全面开工建设。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东湖港”,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根据设计规划,4.7公里长的港渠两侧,沿线设置下沉式绿地、透水砖、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等功能区,充分体现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六字方针。“大东湖生态水网”是以东湖为中心,通过楠姆河连通长江。我们现场看到,楠姆河,即青山港连通东湖和杨春湖的渠道已打通,小桥流水绿岸已具雏形。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人李志强介绍,长江水通过青山港、杨春湖、东湖、严西湖、严东湖,由东边通过北湖泵站入江。西边联通沙湖,通过新生路、罗家路泵站入江,全线实现六湖连通,促进水体大交换。

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计划投资158亿元,现已完成投资60亿元。全面建成后,将形成以东湖为中心,面积达436平方公里的湖泊生态湿地群。

江南泵站“上岗”,将有效缓解南湖防涝压力

武汉市水务局科技处处长林济东介绍,武汉海绵城市建设将在2020年实现30%的在建面积,2030年达到80%。但海绵城市建设,只是整个城市排涝体系构建的手段之一,解决“看海”还须多头并进。

去年南湖渍水长达月余,今年还会不会看海?

23日冷雨突袭,在白沙洲南湖泵站建设工地,我们看到了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距离2017年5月30日还剩7天”。这表明,去年8月17日开工建设的武汉市江南泵站,将在5月30前实现应急排蓄水能力。

江南泵站是武汉市防汛令1号项目,是武汉市委市政府为彻底解决南湖地区滞水隐患而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

南湖排蓄,过去是通过20多公里管线,蜿蜒到汤逊湖泵站排入长江。由于管线过长,沿线有淤堵,加之汤逊湖排蓄能力有限,去年曾造成南湖地区长时间大面积渍水。

南湖出江通道工程,即将南湖的排涝系统通过箱涵与巡司河连通,南湖渍水经江南泵站由这一通道直排长江。江南泵站具有强大的排蓄能力,17台机组每秒流量达150立方米。

有以上诸多举措和努力,武汉今年还会不会看海?武汉市水科院规划师李敏,这样解答:这需要澄清一个标准,城市排涝体系的构建也是有标准的,新的国家策略提出来的是,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降雨。

李敏说,“有效应对”是不是一滴水都不淹?并非如此,而是把时间控制在一到两个小时以内,把渍水的深度控制在40公分以内。有效应对的含义就是,我们的城市不会因为降雨,对市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交通的瘫痪。

因此,在排涝体系建设上,并不是把“看海”作为一个标准。而是把一定的时间控制,一定的深度控制,作为排涝体系建设标准。如果遇到了超过城市设施的降雨,还是会出现渍水或某一时长的渍水,也就是市民所称的“看海”。

李敏说,武汉独特的水文条件,在极端降雨、在超标准情况下“看海”,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通过建设与管理做好风险管控,尽量减轻、降低“看海”的风险,这是城市排涝建设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