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荣氏家族后人在翻阅荣氏企业档案
图为:福新第五面粉厂旧址内部保存完好
荣氏家族及当年高管的后人们,在武汉市档案馆珍藏文件中寻找先辈足迹。 楚天都市报记者魏铼摄
福新第五面粉厂旧址内部保存完好
荣氏后人来汉寻根家族老厂
将“申四福五”两厂676件珍贵史料捐给武汉市档案馆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王荣海魏铼通讯员付宝琴李欢)灰色的外墙,发白的内墙,墙壁上还能清晰看到砖砌的纹路,立柱上的“防止粉尘爆炸”字迹有些模糊。
这里是武汉市硚口区铁桥北村2号,一栋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也是福新第五面粉厂旧址。前日,它的投资人、中国民族工商业巨擘荣德生的后人等一行25人来汉访亲。在参观旧址之后,昨日,访亲团将676件珍贵史料,正式捐赠给武汉市档案馆。
汉口申新第四纺纱厂和福新第五面粉厂,史上合称“申四福五”,由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在1918年至1922年间建立,荣德生的女婿李国伟负责掌管。此次来汉访亲的是李国伟孙辈后人,以及当年两厂其他一些高管的后人,不少是从国外赶到的。
前日,一行人来到福新第五面粉厂旧址踏访。该楼大厅布设了“申四福五”历史沿革的展览,墙面、立柱、门窗都保留了历史原貌,甚至不同时代的标语都有保留。
李国伟侄孙、德籍华人颜嘉林,对这栋老房子非常熟悉。他说,福新第五面粉厂生产车间在1919年建成,有一个管道和汉江相连,从外地运来的小麦,通过管道到这里加工成面粉。
此次捐赠的史料,为“申福新总管理处”的档案,其中纸质档案676件、实物档案徽章1件。其中,有李国伟与荣德生等高管及其他职员之间的往来信函,也有申四福五公司股份明细表、股东红利清单、董监酬金分配表等。它们的时间跨度为1927年至1961年,其中主要集中在1936年至1951年。
此前,武汉市档案馆已收藏“申四福五”的档案2764卷册,它们也吸引了访亲团成员的兴趣。李国伟的孙女、70岁的李明璆,翻阅到了祖父在上世纪30年代照的老照片,特别惊讶:“这么年轻的照片还第一次看到。”她说,以前都是从祖父母和父母那里,知道两厂的坎坷历程和辉煌业绩,如今从档案中看到了企业发展的不易。
据了解,福新第五面粉厂旧址已纳入武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将进行如旧改造,变身为文化创意产业“1919老场坊”。
昨日,70岁的李明璆深情地回忆了先辈们在武汉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她的曾外祖父荣德生、曾外祖伯父荣宗敬、祖父李国伟、祖母荣慕蕴,都曾在汉口宗关居住和工作过,她的父母从小也在汉口生活、学习。从祖父母和父母那里,她得知了申四福五两厂的坎坷历程和辉煌业绩。
“口述的历史,随着岁月流逝容易淡忘。而凭借档案及其考证,凭借留存的原始文字和资料,可以找到城市的记忆。”在档案捐赠仪式上,李明璆深有感触地说。
跨越百年风雨,后人回顾“申四福五”发展历程
历经水火之灾名企屹立不倒
西迁重庆成为抗战物资基地
福新第五面粉厂旧址
保存完好当年的福新第五面粉厂(资料翻拍)
当年的申新第四纺纱厂(资料翻拍)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荣海 通讯员付宝琴 李欢
李明璆说,1916年,祖父李国伟与祖母荣慕蕴结婚。1918年,在荣家人的劝说下,李国伟辞掉了陇海铁路的工作,当年即与妻子搬到汉口,全心投入到福新第五面粉厂的筹建工作。
“福五”选址汉口西郊的宗关地区,这里南临汉水,东面有铁轨直达京汉铁路,交通十分方便。工程师出身的李国伟,对厂区建设坚持高标准,先后建成两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面粉车间。厂区建筑高大雄伟,装饰美观,成为附近的地标建筑群。“福五”还自建了发电厂,供应全厂电力需求。
投产当年,“福五”日产量为6000包,成为当时汉口最大的机制面粉厂。1925年,又扩建了新厂房,订购了一套美国粉机,日产面粉11200包,产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福五”诞生在中国面粉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可谓生逢其时。它推出了“牡丹牌”商标,面粉分为绿牡丹、红牡丹等不同档次,因为品质精良,赢得了广阔的市场销路。据档案记载,牡丹牌面粉“不数月而畅销于此省各埠及湘、赣等省。”不仅如此,它还远销海外,“由洋商购运牡丹牌粉数十万包,前往英、荷等国接济,销路益形畅旺。”
工人筑堤躲过1931年大洪水
由于面粉畅销,工厂一度出现了面粉袋供应不足的情况,于是,荣氏兄弟决定在汉口增建纺织厂。1921年,在“福五”北侧的空地上,申新第四纺织厂开工建设,次年建成投产后又屡有扩充。1937年,“申四”有纱锭50000枚、布机875台,还设有印染部,达到抗战前的历史最大规模。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申四福五”也经历了坎坷,一次是1931年的武汉大洪灾,一次是1933年申新四厂的大火灾。
关于1931年遭遇的洪灾,李国伟还专门撰写了《申新四厂与水相战记实》一文。那年夏天,长江流域遭遇空前的大洪水,武汉堤防失守,繁华市区变成一片泽国。不过,由于厂方积极应对,处置有方,紧邻汉江的“申四福五”厂区成为水中孤岛,得以幸免。
从7月开始,厂方出资加高巩固周边堤防,并修筑了保护厂区的新堤。8月中旬,水灾最严重时,申新四厂一度停工并转移原料,地面的机器则用木桩架高后,悬挂在木梁上。当时,厂内阴沟一度翻水,情况危急,厂区悬赏奖励码头工人紧急筑堤围堵,平息了险情。最终,“申四福五”躲过了这场特大洪水,成为那年夏天武汉极少数没有被洪水淹没的工厂。
“申四”被烧毁后浴火重生
1933年,申新四厂车间的工人在进行检修时,违规使用火烛照明,不慎引燃绳索,火势迅速蔓延。短短一个多小时内,全厂大部分建筑都焚毁无余,机器也几乎损失殆尽,“申四”遭遇了灭顶之灾。
火灾后的申新四厂何去何从?不少上海股东认为,该厂原本就亏损严重,应该放弃。但李国伟坚决主张复厂,并提出了“死中求生,出奇制胜”的复兴计划,这个主张得到了荣宗敬的支持。
申新四厂早前在保险公司投保了140万元火险,这家保险公司是1931年才开业的新公司,注册资本不过250万元。但火灾发生后,保险公司经过调查和公证,如数赔偿了140万元理赔款,此事当时轰动一时。
浴火重生的申新四厂,面貌焕然一新。新建厂房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防火,也改善了采光和通风,还购置了采用独立马达工作的新机器。
1938年,日军迫近武汉,“申四福五”设备全部迁往重庆等地,保住了民族工业的血脉,并成为抗战后方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抗战胜利后,“申四福五”迁回武汉。上世纪五十年代,李国伟响应号召,率先将“申四福五”纳入公私合营。至今,硚口仍保留申新街这一地名,以纪念武汉工业曾经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李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