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蔡甸消泗乡2万人大转移 安置点内一切井然有序

发布时间:2016-07-07 16:51:38来源:SRC-13

图为:90岁的胡金舫老人(右一)和老伙伴聊天

楚天都市报讯(记者周保国 张皓 黄永进 通讯员高星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

“消泗九沟,十年九不收。”在此次泄洪的蔡甸区消泗乡九沟村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民谣。解放前的九沟村,十年里会有九次遭遇洪水。随着水利工程的逐步完善,消泗也逐步成为了一个农家乐、油菜花为主题的旅游乡村。

然而,正当大家逐步淡忘洪水的肆虐时,长江水位逼近28米,受到通顺河来水和杜家台蓄洪区的洪水影响,位于九沟村附近的赵家老垸出现长达30米的溃口。

为了保证北部的洪北大堤安全,消泗乡准备随时泄洪,经上级部门批准开始实施人员转移。

前晚6点,由蔡甸区各个政府部门组成的转移小组开始挨家挨户敲门,通知当地居民进行转移。

与此同时,武汉市公交集团收到市政府通知,迅速集结100台公交车前往汉蔡高速集合,准备连夜转移群众。先期抵达消泗乡九沟村的15台公交车连同蔡甸运管部门集结的70台交通车率先前往沉湖地区。

晚7时,雷暴天气愈加恶劣,武汉公交集团200台公交集结完毕,出发前往消泗乡。

与此同时,蔡甸区安排的各个安置点内,工作人员开始打扫房间,以便转移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就能休息。

晚11点,武汉公交集团的全部车辆抵达消泗乡,他们中很多司机都是营运了一天以后,得知要转移村民,饭都来不及吃上一口就匆匆前往消泗转运。

昨日凌晨1点,首批转移群众抵达位于侏儒街的汉阳四中安置点,工作人员已经铺好了床铺,并点上了蚊香,很多转移群众不到半小时就进入了梦乡。

凌晨6点,按照预案,所有消泗乡的群众转移完毕,民警封锁了入口,泄洪区范围内只出不进。“当地居民对于洪水见怪不怪,很多人认为不会淹到自己家,因此转移最大的难度就在劝说这一环节上。”蔡甸区水务局总工吴国松告诉记者,曾在消泗乡任职纪委书记的他还记得2010年的一次转移。“当时有的村民躲在自家的玉米地里不愿意转移。”吴国松告诉记者,消泗共经历过1983年和2010年两次大水,上一次2010年的转移历时三天,今年转移的速度之快,面积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凌晨 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昨日下午,楚天都市报记者在蔡甸区汉阳四中安置点,见到64岁的肖庭新和周早英夫妇,两位老人还在为家中的损失惋惜不已。

肖庭新夫妇是消泗乡渔桥村人,几个孩子都在外打工,夫妻俩在村里养鱼、种地为生。今年,他们家水稻长势良好,10多亩地的玉米、芝麻也是丰收在即。

肖庭新夫妇回忆说,昨日凌晨零时许,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老两口翻来覆去睡不着,连日大雨,他们的鱼塘和稻田随时都有被水淹的可能。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敲门的是村支书陈为炳等村委会干部,陈为炳说,“南边湖垸民堤出现漫溃险情,洪水很快就要漫来,带上贵重物品,马上转移!”

老夫妇吓得不轻,顾不得多想,连忙找来几件换洗衣物,塞进一个蛇皮袋里,穿着雨衣、打着雨伞匆匆出门,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亮,两人赶往1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一路上,遇到不少同村人,肖庭新夫妇和其他30多人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公交车。约凌晨1时30分,公交车开始冒雨前行,往永安方向行驶。

“要是能够早点通知村民撤离,就能减少一些损失……”

一路上,肖庭新惦记着他前一天停在村水塔边、价值9万多元的收割机,由于撤离得太匆忙,他来不及将收割机开到地势稍高的地方,人一撤离,收割机肯定也会被淹。和收割机一起被淹的,还有他存放在鱼塘边的两吨磷肥。

清晨4时许,他们一行辗转来到安置点,此时,天已放亮,瓢泼大雨丝毫没有停歇。

响应 九旬老党员带头上车

昨日中午,记者在蔡甸区汉阳四中见到安置点年龄最大的93岁老人王小林时,他正在男生宿舍的床上午休,记者不忍打搅。

“这个床比较宽,可以睡两个人。”同为挖沟村村民的胡金舫老人,今年90岁,和王小林挤一个床上。

胡老说,他和老伴没跟子女们住在一起,两老住在村里自家的两间小砖瓦房。是5日傍晚7时左右从家里转移到这个安置点的。

“有的村民很多事情都放不下,不那么愿意走,需要做工作。”胡老介绍,5日下午3点多钟,他和老伴行李都没有来得及带,就上了一辆大巴车。后来,该车为了接人,在村里转了三个多小时,直到傍晚6时25分才出发,最后到达这个学校时,天快黑了。

胡老说,他1957年就入了党,以前住老沔阳那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到消泗乡来开荒,在挖沟村落了脚。“作为一名老党员,在号召转移的事情上,我必须起到带头的作用,要不然天黑后,再转移更困难了!”

“现在我在安置点吃住都很好!”午休结束后,王小林老人告诉记者,5日晚到达后,工作人员发放了被褥,提供了馒头和矿泉水。6日早上吃了面包,中午吃的盒饭很丰盛,有鸡、鱼、肉元子、咸鸭蛋等,“我们老人平时比较节俭,这比在家里都吃得还好!”说着说着,老人大笑了起来。

外面的雨,滴打到寝室窗户的玻璃上,噼里啪啦地响。

聊着聊着,两位老人话锋一转:“这老天爷也不知是怎么了,总是下个不停,家里那边不知道淹得怎么样了,希望天气快点转好,我们能够重返家园。”

帮扶 村干部抱起中风老人

60岁的郑太群老人,也是渔桥村人,老伴陈定帆今年70岁,因为中风,不能行走。6日凌晨,接到村干部的撤离通知后,她有些慌乱:老伴卧病在床,儿女都在武汉市区,洪水即将来临,怎么撤?

村干部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一把抱起老人就走。郑太群连忙跟在其后,由于体弱,加之焦急不安,她在雨中行走时突然感到天旋地转,连忙抱着路边的一棵大树,大声呼救。一旁也在赶往集合点的多位村民见状,赶忙上前搀扶,将她送到等候的公交车上。此时,老伴也被人送上了车。

公交车雨中一路颠簸,经过两个多小时行驶,来到安置点。安置点值勤的一位年轻民警见状,将老人抱到一楼教室,并盖好薄被……

昨日中午,老人的儿子闻讯从武昌赶来,将父亲接到城区照料。

“感谢村干部、乡亲们和人民警察,危难时刻,他们就是亲人。”昨日下午,郑太群仍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