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武汉未来科技城打造“自由创新”核心区

发布时间:2015-10-30 06:05:13来源:SRC-13

  图为:武汉未来科技城。(刘亢 摄)

  2010年10月,肩负湖北省、武汉市创新发展新引擎的重任,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东部,总规划面积66.8平方公里的武汉未来科技城破土动工;次年4月与北京、天津、杭州等一道,成为全国4大未来科技城,担负起聚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技术创新研发的国家使命。

  “筑城”5年,武汉未来科技城在高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建设人才高地、加速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研发集群、打造国际化科技新城等方面,从未停止对创新的追求与探索,已经在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网络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重大进展,聚集创新创业团队600余个、科技研发人员1万余人、高端研发机构100余家,拥有专利技术1000余项。初步形成光电子、地球空间信息;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的“212”研发产业格局。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最强音。

  美国“硅谷”提出,要继续保持“全球创新中心”;上海提出用15年的时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圳提出在2020年迈向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现在的武汉,正处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今年9月,武汉又被中央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城市,成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武汉迎来的最大创新机遇。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胡立山在昨日召开的建设“自由创新区”核心区动员大会上强调,自由创新遵循创新的客观规律和创新的时代要求,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一致,符合武汉市全面改革创新试验的要求,是东湖高新区未来发展的需要。下一步,要敢闯敢试,营造氛围促创新,提升服务促创新,深化改革促创新,狠抓落实促创新。

  如果说自主创新更多是从民族角度出发,那么自由创新则是从社会和人类的角度,对创新进行顶层设计。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宋治平认为,建设自由创新区,说到底是实现两个“自由”:一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二是创新环境自由宽松。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建设“自由创新区”的本质内容与核心;而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则是实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根本保证。武汉未来科技城前5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具备了自由创新的土壤;未来5年,将围绕建设“自由创新区”核心区,打造技术最先进、人才最密集、资本最活跃、产业最高端、环境最优越的“未来之城”。

  5年实施18项计划

  未来5年,以武汉未来科技城为核心区,不仅将如海绵般一如既往地吸收大批博士、海归团队,更将目标锁定了至少10位两院院士及诺贝尔奖得主。围绕在他们周围,还将引进和培育100名以上产业创新顶尖领军人才、资深产业投资人,10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最终吸引带动1万名以上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科技人员突破10万名。

  围绕5大方面,未来科技城针对“自由创新区”核心区端出了18项计划,即“518”行动计划。5年后,一个创新自由港将呼之欲出。

  打造人才自由港

  1. 实施“光谷合伙人”计划。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创新创业者和创业投资人,实现共建共创,共享共荣。

  2. 实施人才“中产阶级”流动工程。促进人才跨区域、跨体制流动,吸引一线城市人才,推动高校院所和企业人才双向流动。

  3. 实施“光谷众创”计划。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孵化器建设,建设零门槛、专业化创业空间,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打造技术自由转化高地

  4. 实施成果转化畅通工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成果确权、定价与免责机制,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公开挂牌交易,加速科技成果自由转化。

  5. 实施研发机构集聚工程。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快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研发机构入驻未来科技城。

  6. 实施“光谷众享”计划。依托工研院,探索高校院所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权与监管权分离的运行机制,推动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类机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7.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支持企业开展国际技术并购,深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

  >>打造资本自由融通洼地

  8. 打造“天使之城”。支持工研院、龙头企业、孵化器等设立天使基金,集聚天使投资机构(人),壮大天使投资规模,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早期资金支持。

  9. 探索科技金融政策创新。落实国家对创新活动投资的相关扶持政策,开展天使投资税收综合改革试点。

  10. 实施科技金融创新工程。大力发展股权众筹、知识产权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融资服务。

  11. 设立自由创新区核心区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全面参与创新,加强自由创新区核心区建设的资金保障。

  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

  12. 实施研发产业集聚工程。围绕未来科技城的功能定位,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形成独具特色、国内领先的研发产业集群。

  13. 实施战略产业壮大工程。做大做强光芯片、北斗导航、高功率激光装备等战略产业,打造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队。

  14. 实施新业态培育工程。依托“光谷云村”,引进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大数据生态圈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自由生成。

  打造自由创新环境

  15. 实施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智慧城市应用示范工程,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16. 实施配套环境优化工程。完善基础设施与生活服务,使各类创新主体能留得住、发展好。

  17. 实施土地管理创新工程。结合未来科技城研发生产一体化特征,探索符合自由创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规划与土地管理模式。

  18. 实施自由创新文化培育工程。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宣传,营造共谋、共创、共建自由创新区的浓厚氛围。

  12大政策护航

  为加快推进“自由创新区”建设,东湖高新区相继出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关于建设“自由创新区”的实施意见》、《关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全面建设“自由创新区”的行动方案(2015-2020)》、《东湖高新区2015年建设“自由创新区”十项重点工作》等政策文件,为“自由创新区”建设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

  1.促进科技成果无障碍转化。进一步简化高校内部成果转化审批程序,探索“三权”改革备案制;建立市场化科技成果确权、定价、交易新机制,鼓励高校院所将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公开挂牌交易,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的步伐。

  2.推动公共技术平台全开放。推动在汉高校在未来科技城开展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权与监管权分离改革试点,促进高校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鼓励各类创新机构在区内建设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对公共技术平台新购置的重大设备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补贴。

  3.加快各类研发创新机构集聚发展。支持世界500强、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区内设立高端研发机构,从设立之日起连续三年,每年最高可给予1000万元的研发补贴;支持省内龙头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机构,对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从设立之日起连续三年,每年最高可给予500万元的研发补贴;对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最高可给予2亿元的资金支持。

  4.支持高端人才跨区域创新创业。大力实施“光谷合伙人”计划,对引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外籍院士以及相当层次的人才),最高可给予1亿元资金资助;试点外籍高层次人才跨国界流动改革,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中心。

  5.促进科研人员无约束流动。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以及兼职创办企业,并按规定获取所得收入。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完善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人才双向自由流动。

  6.促进人才零门槛创业。加快光谷创业社区建设,支持众创空间集中连片发展;对孵化器、众创空间内的创新创业者使用公共软件、开发工具、仪器设备、宽带网络等发生的费用给予补贴;对区内科技创业团队发放“创业卡”,在办公用房、银行贷款、科技中介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7.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发挥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对引导基金参股东湖高新区天使投资形成的股权,5年内可原值向天使投资其他股东转让。大力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东湖高新区设立(迁入)总部或者区域总部,并按注册资本(营运资金)的1%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最高支持金额为5000万元。

  8.支持科技金融创新。全面开展面向创新创业的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快长江股权众筹金融交易所、众创空间交易所建设;设立不少于2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试点设立科技投资银行;探索“新三板”向创业板转板试点。

  9.设立“自由创新区”专项发展基金。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理念,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东湖高新区建设自由创新区专项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1000亿元,包括创业引导基金、科技育成基金、创新平台建设基金、人才发展基金、战略产业发展基金等。基金下设200亿元子基金,用于支持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自由创新区”核心区。

  10.优化“互联网+”发展环境。加快推进智慧光谷建设,实施智慧交通、智能楼宇、智慧社区等一批应用示范工程,提高管理服务效率;依托“光谷云村”,加快大数据生态圈建设,搭建面向全国的大数据公共服务设施。

  11.推动科技管理模式创新。在未来科技城率先开展园区绩效考核改革试点,研究建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知识产权和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

  12.开展土地管理创新试点。在未来科技城开展工业用地规划管理改革试点,在工业用地中增设研发用地分类,支持对工业用地、研发总部类用地进行土地混合开发和建筑复合利用。

  建设“自由创新区”时间表

  按照“一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建设思路,全力推进“自由创新区”建设。

  2015至2016年打基础——10项重点工作

  实施“光谷众享”计划、探索市场化技术交易新机制、实施“光谷合伙人”计划、实施“光谷众创”计划、打造“天使之城”、设立“自由创新区”核心区发展基金、培育研发产业集群、推动智慧园区建设、开展综合用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改革试点、优化配套环境等。

  2020年见成效——基本建成“自由创新区”

  建成“自由创新区”基本体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明显进展,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汇聚一批海内外顶尖的创新领军人才,集聚一批全球一流的创新机构,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诞生1至2项影响或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性技术,培育2至3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催生若干引领未来的新兴产业。

  什么是自由创新区

  从更深层次、更高位势、更广范围思考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自由创新区”的本质内涵是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由宽松的环境。

  一、人才自由流动

  人是创新的第一要素。“自由创新区”的建设,就是要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各类人才跨国界、跨区域、跨体制自由流动的制度束缚,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尤其是促进高端人才的集聚和自由流动,将能有效带动附着在高端创新人才身上的技术与资本的流动与聚集,从而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二、技术自由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根本途径,无法转化的科技成果只是“沉睡”在实验室的论文和专利,就不能对社会产生真正的推动和贡献。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官、产、学、研、金、介、用”等七大主体和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四大要素,“自由创新区”的建设就是要实现四大要素在七大主体中自由流动,以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效率,激发创造活力,打通科技向第一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三、资本自由融通

  当今经济技术的发展,无不源于技术,成于资本,资本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粘合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在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不同的环节需要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资本全程参与。“自由创新区”的建设,就是要实现资本与技术的无缝对接,自由进出,以资本为纽带,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激发创新的原动力、培育原创性新兴产业。

  四、自由宽松的环境

  无论技术转化、人才流动、还是资本融通,都需要一个完备的基础配套服务环境、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市政设施、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国际化的服务配套是建设“自由创新区”的硬件基础;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根本保证;自由、开放、创新、包容的文化氛围是保证创新活动的不竭动力。

  撰文:韩耀升 余健 徐春燕

  光谷未来科技城迈向“创新特区”

  湖北日报讯 (记者李墨、通讯员余健、张珊妮)位列光谷创新改革五大计划之一的“自由创新区”,昨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启动核心区建设。5年内,光谷将以技术转化自由、人才流动自由、资本融通自由、环境宽松自由为目标,将未来城打造成为“创新特区”。

  未来科技城是光谷八大核心园区之一,主要集聚高端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相当于光谷的“大脑”智库。“自由创新区”核心区主要围绕人才、技术、资本、产业和环境等五方面建设,实施“光谷合伙人”、“光谷众创”计划、成果转化畅通工程等18项重点计划。

  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称,“自由创新区”核心区的功能,是打造光谷未来的创新引擎,从体制机制与政策支持等各个层面,给予高端人才、技术研发和创新创业最大的自由度,形成独树一帜的创新生态系统,积蓄光谷最核心的竞争力,助推光谷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未来5年,核心区将力争诞生1项至2项影响或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性技术,培育2家至3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催生若干引领未来的新兴产业。

  今明两年,未来科技城将率先启动10项计划,包括“光谷众享”计划、建立市场化技术交易新机制、设立自由创新区核心区发展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