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渣土车工地排队装载,然后运往码头
图为:渣土倾泻长江,激起几人高的水花
楚天金报讯□文/本报记者饶纯武 夏中华 图/本报记者刘大家
8月下旬,楚天金报报道了武汉中心城区的一些建筑工地渣土,经码头上船,在黄州等地被抛入长江,武汉市有关部门紧急叫停,渣土码头停业约一个半月。10月20日晚,记者暗访发现,来自武汉的渣土半夜在鄂州华容水域倒入长江。对于渣土入江死灰复燃,多个部门各有说法,这件事情为何屡禁不止,又该谁来负责?
进展
刚被曝光
仍有船只顶风抛土入江
10月24日下午,长江海事局黄石海事局鄂州海事处黄冈大桥执法大队的巡逻艇,向鄂黄长江大桥上游驶出300米,就见黄州区唐家渡水域停有一艘渣土船,大型浮吊船正对渣土进行吊装作业,在长江的护坡上形成渣土堆。海事执法人员当即登船检查,要求渣土船提供船舶国籍证、检验证书、签证簿和船员驶驾证,对方全都不能提供。记者闻讯后,当即与黄州区河道管理局联系,该局水政股股长高峰带队赶往现场,对渣土船和浮吊船进行了检查。
经查,渣土船名为“洲航机001”,来自江苏,核载2400吨,渣土来自武汉白沙洲大桥下游一码头。浮吊船自编号为“浮吊2899”,来自安徽阜阳,驾驶员亓某。
在唐家渡水域上游40公里的鄂州华容区泥矶村水域,10月20日凌晨,记者看到浮吊船将渣土船(鄂银河0918)上的泥土,通过大型抓斗投入长江中。执法人员闻讯赶往现场时,发现“皖阜阳1069”号浮吊船,正将“和平298”船上的渣土抛入长江。
探因
监管部门多
多个部门各有“难处”
渣土一旦涌至码头上了船,监管难度会大大增加。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武汉市港航局有关人士表示,该局主管码头经营资质,根据码头装卸货物的性质,码头资质又分为普通货运码头和危险货物码头,对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的码头,装卸渣土则不能阻止,无资质码头会责令整改,但渣土进入码头多在半夜三更,执法难度大。
海事部门表示,对水上航行船只的监管,主要看其船只是否适航和船员资质等,对于渣土船停在江中卸渣土,根据规定,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改正。
长江武汉航道局黄石航道管理处行政执法大队肖建军队长解释说,根据《航道法》,在航道和航道保护范围内倾倒砂石、泥土、垃圾及其他废弃物,对个人只能处以两千元以下罚款。
环保部门称,根据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向水体倾倒船舶垃圾的,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
鄂州市水政监察支队彭杰书记表示,根据《防洪法》,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倾倒垃圾、渣土,违者对个人可处一千至五千元罚款。
违法成本低
查处一次仅罚数千元
多数渣土船昼伏夜出,流动性极强,如水政监察等部门执法时,还不能查扣船舶,常需要联合执法,且同一违法行为只能接受一次处罚,各部门对个人船主违法的行为处罚仅为数千元。与违法的低成本相比,江中倾倒渣土的利润却可观。知情人士介绍,中心城区工地清运渣土,以每立方米包干价75元计,每车装15立方米就是1125元;工地挖方装车要花费50元,渣土车运至数公里外的码头花费180元,码头装船费用120元,船舶运输50公里150元,如果再次吊装至江中120元,每车渣土各环节的费用仅为620元,利润可达505元。若到下游码头再用渣土车装卸转运,利润则会大打折扣。
渣土从业人员表示,目前武汉中心城区工地的渣土,陆路运输要走30公里左右,按每公里20元运费计就要600元,加上要向消纳场所支付150元,每车渣土的利润只有375元左右,且花费的时间是送至码头的数倍,这也是“渣土大佬”花数百万元修建渣土码头的原因之一。
源头监管走形式
渣土改线畅通无阻
根据2011年6月20日起施行的《武汉市建筑垃圾管理暂行办法》,建筑垃圾的处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许可制度。城管部门对企业和车辆有无渣土运输资质具有审批权和监管权,每一个建筑工地的垃圾,从工地装车、运输线路、消纳场所等,城管部门都要一一核定。
规定得不可谓不严,可武汉市建筑工地渣土清运状况如何?业内人士指出,工地在城管的《申报表》上,只有一个渣土消纳场,但实际操作中,多点外运甚至直送渣土码头已成行规,监管明显缺失。
8月24日晚,“鄂AP5687”、“鄂AP5650”等车牌的渣土车,经解放大道、前进五路、前进四路,往返于汉口四唯码头与民生路一建筑工地。而该工地在城管部门的《武汉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申报表》显示,其运输线路是“前进五路—京汉大道—解放大道—青年路—常青路—机场路—金山大道—新城十六路”。新城十六路渣土消纳场和渣土运输公司,均证实其渣土并未送往东西湖。
10月22日清晨,“渝BM1166”等车牌的渣土车,经和平大道穿梭于徐家棚一建筑工地与铁机路渣土码头,运输距离约2公里;而该工地的《工地现场管理责任公示牌》上显示,其渣土运输线路为:徐家棚—临江大道—张之洞路—巡司河路—白沙洲大道—金塘村。
工地渣土却源源不断地抛入江中,审核表上“说一套”,实际运输“做一套”,难道监管部门真的不知情?
(作者:詹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