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图文:夜宵小老板烟火味中奔明天

发布时间:2014-05-08 05:54:34来源:SRC-13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收银间隙,孙女士跟丈夫、女儿互发手机短信聊天,露出开心的笑容

    

     □本报记者刘毅 张万军 摄影:记者黄士峰 曲严

    

     柔软的夜风徐徐吹过,炭炉烤出独有的醇香;匆忙的脚步缓缓停下,脸上堆满对滋味的期待。

     这是江城又一个普通的夜晚。当城市明眸暂闭,大多数人卸下一天的辛劳时,一些人的劳碌才刚刚开始。

     无论是24小时面馆、特色小吃店,还是只有几张桌子和板凳的小摊,热气升腾的食物里,一头系着人们对美食的情感,一头牵着夜宵老板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夫妻烧烤摊

     为了家庭难得片刻清闲

    

     4月29日晚10时许,武昌团结大道杨园南路路口烧烤夜市异常热闹,路边一溜摆开一个个美食摊——烧烤、炒饭、油炸丸子、小海鲜……

     众多摊点中,一个叫“兄弟烤吧”的烧烤摊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摊点老板是两对年轻的80后夫妻,分工各有不同。“老板,拿几个碗来。”“老板,来5串肉。”……客人的声音此起彼伏,30岁的陈义不停穿梭在一张张桌子之间忙碌。他的妻子站在摊位前招呼顾客,“里面坐,想吃点什么?”妹妹则负责收款。

     他的妹夫——27岁的张雄站在烤炉前,烤着两条鲫鱼和一把肉串,妹妹在旁打下手。张雄身材高大,额头冒汗,不时拿起小刷子,给食物刷油和作料。

     “要是在老家仙桃,即使再赚钱我们也不会干这个,怕丢人。”陈义说,“前几年,我都没有正经工作,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混着混着就对付过去了。现在结了婚、有了孩子,总要做点实事养家糊口,所以干上了这一行。”

     相比以前的闲散轻松,现在的生活对于这两对夫妻来说十分辛苦。“每天上午10点左右到菜场买菜,然后洗菜、穿串,下午6点钟左右出摊,第二天凌晨3点钟左右收摊,除了睡觉时间,难得有片刻清闲。一天只能正经吃一顿饭,其他几顿都是随便打发。”陈义说。

     很难想象,陈义是一个颇有故事的人。10年前,他从武汉一所大学的桥梁专业毕业,到一家建筑企业工作,试用期间月薪800元。几天后,心高气傲的他觉得,凭自己的才能应该做点“大事”,于是毅然辞职。

     之后他学会刻碟的手艺,回到老家仙桃。“当时全市只有5个人会刻碟,我每天的收入至少500元,一年轻轻松松可以赚二三十万元。”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但钱来得太容易,他并不珍惜,花钱如流水。“我做了5年刻碟的工作,中间不断有人进来,生意大不如前,利润也越来越薄,我就退出了。”当时,和他一起做这一行的一位朋友也选择退出,手中已有近百万元存款,而他仅剩下1500元钱。

     此后几年,他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现在的烧烤摊虽然赚钱还可以,但也做不了多久。我们已接到城管的通知,这里很快就不允许做了,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于未来,他有些把握不定。

    

     串串面筋香

     承载漂泊青年安家梦想

    

     武昌友谊大道才华街公交车站旁,一个名为“兄弟面筋”的摊点已在这里存在了一年多时间。一副烤炉、两个小板凳,便是全部的家当。这个摊点经营的品种很简单,只有面筋和香肠。特别是面筋,由于味道好,吸引了不少回头客,很多人路过时都喜欢在这里买上两串。

     4月29日晚8时许,本该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但摊点老板——27岁的张伟和妻子却只能用油布盖上摊子,站得远远地观察、等待。原来,城管部门正在附近执法,按规定,他们的摊点属于应被取缔之列。

     约半小时后,城管执法队员离去,夫妻俩赶紧开张,忙碌起来。张伟麻利地将一大把串好的面筋和几根香肠放在烤炉架子上,边烤边刷调料。没一会,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香气,几名女孩围拢过来购买。他的妻子负责收款。

     张伟来自黄冈。他在外漂泊10年,待过不少地方,也干过不少行当。去年,他和一位朋友看到烤面筋生意不错,便专门找师傅学习技术,之后搭伙在才华街开起烧烤摊,每天下午4时许出摊,晚上10点多钟收摊。“以前生意好,一天能卖大几百串。现在城管管得严,只能打游击,生意差多了。”张伟对目前的情况很头疼。不久前,搭伙的朋友离开了,只剩下他们夫妻俩在此坚持。

     “我们已经把武汉当成了家乡,想在这里安定下来,也想把烧烤摊继续开下去。”张伟说。

    

     不打烊面馆

     手机短信串起一家三口

    

     “丫头,学校今天的饭菜怎么样?”“老公,睡了么?”……5月6日晚10时许,汉口友谊路上一家24小时不打烊面馆里,42岁的收银员孙女士,总要抽空拿起手机收发短信,脸上不时露出微笑。这是她和丈夫、女儿交流的方式。

     日落而作,日出而息,每天从晚上7点到清晨7点,是孙女士的上班时间。虽然辛苦,但为了挣女儿的学费,她已经上了一年多夜班。她家在武汉,丈夫远在广西打工,女儿在武汉一所大学上学,他们的作息时间正好与她相反。“女儿白天上课,晚上自习,夜里11点左右睡觉。”为了不耽误女儿的学习和休息,孙女士只能每天在晚9时到11时之间,借着短信寄去对女儿的关心和想念。

     “和谁关系好啊、食堂的饭菜如何啊、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啊等等,我跟女儿无话不聊。”孙女士说,她除了叮嘱女儿要认真学习、善待他人,还会经常鼓励女儿要多交朋友,多参加各种活动。

     孙女士和丈夫的聊天时间,相对不那么固定,有时直到凌晨2点。至于内容,她笑而不答。

     “妈妈,回家休息前一定吃点东西养好胃。”女儿发给孙女士的一条短信这样写道。孙女士说,女儿贴心懂事,让她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特色小吃店

     一张小床夫妻俩轮流睡

    

     5月7日凌晨1时许,光谷民族大道一所高校对面,45岁的福建人黄起家和妻子李腊英经营的特色小吃店仍在营业。

     小店不大,只有20平方米,被隔成三部分:外面是店面;后面是仅有六七平方米的卧室,里面摆着一张1.2米宽的小床;上面还有一间阁楼。女儿在老家上高中,夫妻俩和儿子以店为家,儿子住阁楼,夫妻俩住卧室。

     “我们轮流守着生意,一个人忙时,另一个睡觉,一张小床够了。”黄起家说,当他凌晨三四点钟开门准备迎来过早的顾客时,床是妻子的;准备完中午和晚上的食材后,妻子看店面,他才上床补睡;妻子招呼完吃午饭的顾客后,会趴在餐桌上打个盹;夫妻俩一起忙完晚上的生意,李腊英会独自守到凌晨2点左右。她总想多卖一碗面、多卖一笼蒸饺,“只要有客人,我们就不关门。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上街玩的学生多,店里的生意也好一些,我们就会通宵营业。”

     “就是委屈了孩子。”虽然这家小店养活了一家四口,夫妻俩仍觉得这不是孩子们应有的生活环境。“到武汉20年,我们都没去过黄鹤楼。”他们的愿望,是儿女们能考上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到那时,他们也能松口气,好好出去走一走转一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