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留住历史根脉传承荆楚文明 湖北向文物考古强省跨越

发布时间:2017-05-11 08:24:41来源:SRC-389

图为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总体规划图

图为博物馆不断提升社会教育功能

图为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出土的青铜匜

图为石家河城址滤波测绘图

图为唐崖土司城址全景航拍

湖北日报讯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按照国家领导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湖北着力创新与实践,全省文物考古及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省5年四获考古界最高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圆满结束;大遗址保护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果斐然;博物馆免费开放10年,服务社会水平大幅提升,让文物活起来,讲述荆楚精彩故事。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我省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四连冠

近5年来,我省考古工作以重大课题为引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多个领域取得新突破,得到国家文物局和全国同行高度评价。2016年10月,时隔4年之久的全国考古工作会召开,就将地点选在了湖北武汉。

曾国墓地三获“考古界奥斯卡”实属罕见

曾国因传世文献中鲜有记载,曾国历史基本上是考古工作者“挖”出来的。同属曾国的叶家山、文峰塔、郭家庙墓地,先后三次获得有“考古界奥斯卡”之称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将曾国年代序列、文化内涵基本厘清,在考古界实属罕见。

随州叶家山墓地将曾国历史向前推进了500余年,获评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随州文峰塔墓出土青铜器发现“曾候丙”等铭文,首次见到随铭铜器,对解开曾随之谜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获评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枣阳郭家庙墓地是继随州叶家山、文峰塔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曾国国君墓地,发现曾国最大的车坑、马坑,发现迄今年代最早的音乐实物遗存和人工墨,获评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石家河遗址新发现惊天动地 在中华文明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自2014年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印信台、谭家岭等地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遗址中心谭家岭,发现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迄今所知同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城址中面积最大的。“石家河遗址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一直是长江中游地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核心地点,没有之一”,评委专家如是说。

出土精美随葬玉器240多件,专家认为代表着史前中国乃至东亚玉器最高水平。而三房湾的城址南城门、西城壕外印信台发掘的祭祀遗迹、谭家岭的大型建筑遗迹等,都为进一步了解石家河古城全貌带来更多证据。

这些“惊天动地的大发现”,为研究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视角、新认识,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铜绿山矿冶考古谱写新篇章填补多项空白

大冶铜绿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开启了“矿冶考古”的新篇章。

2013年至2014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四方塘遗址发现矿冶生产者墓地,是近40年来鄂东南铜绿山乃至中国的首次发现。揭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春秋时期采冶生业链,这在中国矿冶考古发现中前所未有。铜绿山四方塘墓地获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水下考古从无到有逐成新亮点

依托全国唯一的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武汉基地,经省编办批准,成立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我省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成为新特色、新亮点。

近年来顺利实施一系列重要的水下考古项目,其中,丹江口库区与均州城水下考古探摸,实现了内陆水下遗址类考古探摸零的突破;在富水水库、洈水水库和长江、汉江等水域开展的调查,缩小了我省水下文化遗产资源盲区;赴周边省份开展调查项目,扩大了我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湖北省文物局主要负责人称,“十三五”期间,湖北将继续重点围绕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楚文化源流等重点课题以及大遗址保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考古工作,同时做好大型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工作;进一步增强课题意识,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地方考古专业人才培训,全面提升考古工作水平,努力实现湖北从“考古大省”向“考古强省”的转变。

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的湖北模式 具有示范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特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我省规范管理,大胆创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既保护了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又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一系列做法为开展大型工程建设的文物保护积累了有益经验,形成了湖北模式。2016年全国考古工作会议期间,国家文物局将我省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其主要做法有:

1.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2004年,我省启动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成立专门的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科学制订文物保护规划,并通过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文物局批复。

2. 创新方式,规范管理。制订专门的文物保护和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创新采取项目合同管理的方式推进实施考古工作项目,在每个项目合同里,不但明确发掘单位、协调单位、协作单位等各方责任,还对时间进度、成果形式等作了详细规定;通过巡查、监理、验收、审计等方式,对每个项目加强监管,确保了工作质量和进度。

3. 精选队伍,突出科研。组织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52家实力雄厚的省内外文博单位,分别承担各项考古发掘任务;推动考古成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出版了《郧县老幸福院墓地考古报告》等15本报告或专著,其中《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Ⅰ》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佳文博考古图书。

至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涉及我省的所有考古发掘任务全部完成,出土文物15万余件(套),一批学术成果相继面世,基本弄清了汉水中游地区古代文化面貌,其中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的部分考古发现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意义,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作出了贡献。

大遗址保护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我省成果斐然

大遗址是我们的祖先生活和战斗的遗存,是中华文明的史迹主体。“十二五”至今,我省大遗址保护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省9处大遗址纳入国家保护项目库

我省有9处大遗址纳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大遗址保护项目库,分别是楚纪南故城、龙湾遗址、盘龙城遗址、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唐崖土司城址、容美土司遗址、擂鼓墩古墓群,数量居全国前列。

国家文物局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共建协议书》,使之上升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战略。双方通过的《大遗址保护荆州宣言》,成为大遗址保护事业发展史上的“湖北烙印”。

多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快建设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两批共24家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列其中。此外,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龙湾考古遗址公园、盘龙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湖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称,我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展示遗址价值的同时,还将着力在展示手段、服务体系上创新,借助高科技手段进行复建、现场展示,让观众“身临其境”真切感知祖先创造的辉煌。

湖北省文物局主要负责人称,“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推进以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为代表的一批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以明楚王墓群、容美土司遗址为代表的一批明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 考古工作立头功

咸丰唐崖土司城址,是我国西南土家族区域著名的元、明、清时期土司城址之一。为配合该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发掘,弄清了唐崖土司城址的城防设施、交通设施、建筑、墓葬、苑囿、手工业遗址等遗迹,揭示了“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布局,出土了瓷器、印章、砖石质建筑构件等遗物。

唐崖土司城址作为“中国土司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工作立了头功,获得2015年“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

2016年6月,唐崖土司城址世界文化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讲好荆楚故事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和《博物馆条例》,坚持博物馆公益属性,加快推进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展览展示和服务水平,努力发挥博物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荆楚文化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基础建设跃上新台阶 17个中等城市建成新型博物馆

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将博物馆建设作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投资逾10亿元的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进展顺利,扩建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1万平方米,保护、研究、展示、教育、服务等功能将得到显著改善,计划2018年底建成。

全省中等城市博物馆建设大力推进。黄冈、咸宁、恩施、鄂州等新建博物馆相继竣工并开放。经这一轮建设,全省17个市州基本建成1万平方米以上的博物馆,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大力支持建设专题和特色博物馆,推动武汉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中山舰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江汉关博物馆、武钢博物馆、长江文明馆等先后建成开放。

全省形成以省博物馆为龙头,以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为骨干,以县级博物馆为基础,以行业、高校办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发展新格局。

免费开放10年 服务社会水平大幅提升

2007年,省博物馆率先在全国中西部免费开放。目前,全省共有192家博物馆免费开放,占总数94%,位居全国前列。

全省博物馆深入推进免费开放,提升服务效能。通过馆内展览、网上虚拟展及流动展览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等多种形式,扩大服务空间。2016年,全省214家博物馆共举办基本陈列及临时展览986个,开展各类活动2342场次,接待参观2512万人次。

2014年,省文化、文物、教育部门联合下发《湖北省在校学生走进博物馆五年行动计划》,2016年,省文物局组织完成青少年教育功能提升项目,凝练形成50个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示范案例,推动建立青少年利用博物馆学习的长效机制。以省博物馆“礼乐学堂”为示范,带动各级博物馆形成十博课堂、首义寻踪、孝礼雅塾、博物馆游学等一批活动品牌。全省博物馆接待未成年人参观超过600万人次,举办社会教育活动1200场次,参与青少年逾10万人次。

走出去、引进来 着力打造精品陈列讲好荆楚故事

全省博物馆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质量原创展览。先后有《武陵足音》等3项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3项展览入选全国博物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4项展览入选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季名录。2015年全省举办18项抗战主题展,接待观众150余万人次。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省策划推出8个主题陈列展览,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我省博物馆对外交流合作频繁,《凤舞九天——楚文化特展》等10余个原创展览,先后在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地展出。2016年,省博物馆“铸鼎镕金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之“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先后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美国等地举办展览,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湖北影响。同时积极引进优秀外展,省博物馆去年引进国外(境外)的文物展览项目3个。

此外,我省积极承办国际会议及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先后承办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2012年大会、2013年国际博物馆协巴西大会中国馆陈列布展、2014年海峡两岸博物馆社会教育研讨会等。2016年,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湖北省文物局承办的“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推进会”及“让文物活起来——全国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联展”在省博物馆举行,产生良好反响。

湖北省文物局主要负责人称,“十三五”期间,全省博物馆将深刻把握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改革创新,砥砺奋进,为建设湖北文物强省、努力实现“四个全面”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数”说湖北文物大省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湖北共有36473处不可移动文物点,总量据全国第7。其中,古遗址9761处,古墓葬13654处,地下文物占比达64.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8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846处。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湖北省采集登录并完成数据审核的可移动文物总量1531877件(套),排名全国第5,实际数量2187192件,全国第8,完成平台

登记注册并上报数据的国有收藏单位514家,全国第7。

湖北大遗址保护大事记

● 2010年3月,国家文物局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共建协议书》,是南方唯一部省共建的重点大遗址片区。

● 2011年11月,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大遗址保护现场会暨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在荆州召开。

● 2013年,荆州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铜绿山、龙湾、盘龙城3个考古遗址公园获得立项。

● 2015年7月,唐崖土司城址作为“中国土司遗址”的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6年6月,唐崖土司城址世界文化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我省历年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

1. 郧县人头骨化石(1990年,首届)2. 荆州鸡公山遗址(1992年)3. 潜江龙湾宫殿遗址(2000年)4. 巴东旧县坪遗址(2002年)5. 郧县辽瓦店子遗址(2007年)6. 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2011年)7. 随州文峰塔曾侯墓地(2013年)8.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2014年)9. 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2015年)10. 天门石家河遗址(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