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教授职称评定与出国经历挂钩 将不少教师拒之列外

发布时间:2012-10-24 08:19:47来源:SRC-11

  长江商报消息“想评教授得先出国。”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纷纷将教师的职称评定与出国经历挂钩似乎是一种大势所趋,武汉部分高校也不例外。评教授职称有必要与出国经历挂钩吗?难道没有出国经历的教师就没资格当教授吗?

  “教师系列人员申报教授职务,须有连续6个月及以上在国(境)外教育或科研经历”,近日,又到了一年职称评定申请之时,华中农业大学职称评选办法的“红头文件”中就有一条这样的规定,将评教授职称与教师的出国经历挂钩。记者走访发现,在武汉一些高校,特别是“211”部属高校,都或明或暗在实行这一政策,有的省属高校也在推行。

  教师

  有人反对有人赞同

  “要求教师出国虽是大势所趋,但没有考虑到部分教师的实际情况。毕竟出国机会和名额有限,学校每年只给一两个名额,不少老师英语水平有限,就算达到相关要求,那么多老师轮着来也要花几十年时间。”提及该规定,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的一位副教授如是说。

  该老师坦言,不少教师的资源有限,做访问学者、出国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就专业学科而言,学校重点学科相对占优势,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则比较弱势。

  “他其他条件都满足,就少了出国经历这一项才没被评上教授。”说起自己在华农大任教的丈夫,李女士有不少怨言。

  有人反对也有人支持。提及此项规定,该校水产学院的一位教授表示赞同,“好学校、好老师都应有超前意识,多走出去学习、交流,国外有不少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都是值得学习的。”

  多位老师表示,作为大学老师,出国开阔视野无可厚非,只是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色,学校“不要一刀切”就好。

  高校

  教授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

  23日,华农人事处分管职称评定的副处长龙健飞解释,其实早在2010年,该校就对职称评定办法进行了调整。

  “考虑到校内不同学科的情况差异,我们并没有‘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专业分步实施。”龙健飞解释。去年,该政策只是在国家级重点学科中推行,今年才扩大到省部级重点学科。“而一些出国比较难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并没把他们纳入进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缓冲。”

  龙健飞称,虽然评教授的门槛提高了,但学校也为老师们提供了更多相应的辅助政策。“有的老师外语不行,学校就出资让他们参加英语培训。年轻教师说机会少,我们就自己创造了一种“自费公派”的形式。他解释,就是鼓励大家以团队的形式出去,“老板”可以把自己课题组的人都带出去做研究。

  但不少老师还是质疑,评教授职称与出国经历挂钩,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

  龙健飞说,“一个教授应该是校内最顶尖的老师,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如果他们只想当个副教授,没有人逼他们出国。”

  该校人事处处长陈昉源称,在前不久教育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国内其他部属高校都在实行这一政策,且大多都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年经历。

  “我们天天喊,要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校。世界一流高校没有国际化视野的老师怎么行?” 陈昉源说,一名教授不应该只会埋头做学问,也要善于学习,善于与人交往。“不管什么学科,只要出去待个一年半载,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起码可以了解外国该学科是怎么教学的,可以认识很多专家,加强学校间的学术交往。”

  记者问,“如果一位老师有特殊科研成果或贡献,但没有出国经历,可不可以破格?”陈昉源表示,这种情况学校会酌情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人事处一位老师介绍,该校2008年起就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申请教授职称的老师必须有出国学习或研究的经验。但在今年出台的新版《规则》中,却把这条删除了。“学校规则里虽然不再明确要求,但各院系都会自己把握,这基本已成为一条隐形规定。”不过,该老师说,“现在教授要没有出国经历,也实在说不过去。”

  记者采访了其他推行此项政策的高校,他们认为,高校建设越来越与国际接轨,这是对教授的一个基本要求。

  专家视点

  湖北大学教授严精华

  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作为省属高校的湖北大学尚未施行这一政策。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严精华表示,职称评定限制日趋细化、程序日趋标准是每所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综合实力越强、意味着教师之间的竞争越激烈,评定的标准自然水涨船高。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必须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符合高校发展趋势。”

  严精华认为,此规定应该区别对待,每个学校都有自己规定的侧重点。“对不同专业的标准应该不一样。”严精华表示。像体育专业,出国的机会相对其他专业要少,他认为没有必要强制要求必须出国。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

  重要的是能力

  而非身份和学历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推行该规定,反映了我国对学历的歧视,唯‘洋学历’是尊,其实教师本身的素质最重要。”昨日,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指出,有的教师出国一年半载的,究竟在国外干什么是值得推究的,老师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

  “没有必要非拿到‘洋学历’才能评教授职称,老师的能力没有达到国际认可,是对人才身份的评价,而不是能力的评价。”熊丙奇谈道,高校对教授职称的评定,须淡化资历和经历。

  在熊丙奇看来,国内高校应该摆脱行政管理,不少高校教授评职称的标准都是由行政机构制定的,其实应该由学术委员会制定,真正关注学术能力评价机制,关注学者、教授本身,门槛越多,评价机制越是繁琐。本报记者 焦蔚

  一个教授应该是校内最顶尖的老师,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如果他们只想当个副教授,没有人逼他们出国。

  ——华农人事处一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