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深夜,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在湖南某预备役后勤保障旅骤然响起。随着旅长王喜滨发出紧急收拢指令,不到一小时,600名预备役官兵、70台预征车辆集结完毕并到达指定地域,创下该旅快速反应的新记录。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从成立至今不过14年,却屡创佳绩,这样的战斗力从何而来?前不久,笔者来到该旅,寻找答案。
信息化建设与战场需求对接
该旅政委李春华告诉笔者,2010年初,旅里为加快信息化建设,忙于上项目、搞革新,信息化建设可谓是热火朝天。然而当年5月,他们首次参加上级综合演练,本想好好亮一下剑,谁成想,刚刚研发的新系统、新装备放到实战环境中,却频频卡壳,最后演练成绩垫了底。
钱花了一大把、精力投入了一大堆,收效却甚微,原因在哪里?该旅党委一班人痛定思痛,揪出病灶:在信息化建设上急于求成,忽略了从实战出发,没有按实战化要求、实战化标准进行建设。基于此,该旅党委迅速叫停了一些技术革新项目,并将落脚点放在有利于战斗力生成、有利于中心任务完成上。
2010年底,经过深入调研论证,他们组织技术力量研发了一套集战勤、军需、卫勤等模块的装备物资动态管理系统,战时,指挥员只要录入指令,战损装备、需调整补充物资、支援车辆装备等各种数据便跃然而出,为战时装备物资保障的精确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 编辑:牛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