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江卉、王成龙、通讯员陈新勇)昨从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获悉,明年初,“湖北造”快舟十一号火箭将以“一箭六星”首飞。目前,首飞技术方案和卫星搭载方案已明确,各项分系统研制试验正加紧推进。
快舟十一号火箭由在汉央企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研制,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起飞质量最大、箭体直径最大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副总经理查雄权介绍,火箭采用车载移动发射方式,起飞质量78吨,主要承担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小卫星、微小卫星单星及多星组网发射任务。
快舟十一号运力大,可一次搭载更多卫星升空。这意味着,商业运载火箭像班车一样运送卫星的“班车化”应用有望成为现实。
和快舟一号相比,快舟十一号“运费”更低。查雄权介绍,国际商业发射中,小型运载发射报价一般为每公斤2.5万美元至4万美元,快舟一号火箭的报价不到2万美元,快舟十一号火箭报价不到1万美元,价格极具竞争力。
延伸
“+航天”,加出武汉新风口
记者 王成龙 江卉 通讯员 张晶
昨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汉举办。来自国内外近400名航天专家,共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计。“+航天”,成为热议话题之一。
商业航天,不只是发射火箭
提起商业航天产业,人们脑海中多浮现卫星制造、火箭发射、空间组网等。
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商业航天产业经济规模总量达2462亿美元。其中,各国商业发射服务的经济规模约为33亿美元,仅占总规模的1.3%。地面设备制造、卫星服务的经济规模则分别达1105亿美元和1263亿美元。“千万不要把商业航天,狭隘理解为空间进入、卫星发射等业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为钢说,运用“产业+航天”新思路,由业外企业向航天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设备制造乃至专利,将民用技术向航天领域嫁接,也能爆发出巨大效能。
航天蛋糕,引来激烈市场竞争
孙为钢认为,“产业+航天”,既可降低航天企业的研发、生产成本,又能让业外企业涉足航天领域,强化自身技术优势、开拓新市场,产生乘数效应。
目前,不乏“试水者”。
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简称火箭公司)副总经理查雄权说,由火箭公司研制的快舟十一号火箭,已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除核心设计外,非核心的部件,已“外包”给多家企业生产。“竞争很激烈,有时,一个外包产品订单,引来10多家企业竞争。”火箭公司还推出“火箭广告”服务,允许在火箭箭体外壳发布商业广告。商家可以把产品标识印制在箭体外壳,也可以将整个箭体涂成商品的样式。“产业+航天”,不止中国企业在尝试。俄罗斯宇航总公司副总经理维塔利?萨佛诺夫表示,该公司为业外企业提供“+航天”服务,公司设有多个航天实验室,可供其他企业开展生物技术、医学等多领域的实验。
“+航天”,或成武汉新风口
今年4月,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式开建。目前,该基地已有三大航天项目签约,未来将打造成集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等产业于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在商业航天领域,武汉赢得发展先机。反观武汉本土,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组成拉动经济的“新三驾马车”,发展势头迅猛。查雄权说,武汉完全可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嫁接航天产业。“比如,火箭制造过程中,肯定会用到智能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而武汉本土企业,则可以承接加工业务或提供技术支持。”“相较而言,业务‘外包’给省内企业,运输成本更低,协作也更方便。”查雄权说,在快舟十一号火箭的“外包”业务中,一半由省内相关产业的企业承接。“眼下,正大力发展的新民营经济,为武汉打下良好基础。”查雄权建议,武汉应加速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为代表的航天相关产业,抢占“产业+航天”的新风口。
(作者:高梦格)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