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剪纸作品
马又甫在创作《南水北调》剪纸作品。通讯员供图
湖北日报网消息(通讯员王华、胡慧敏、胡肖文、郭闪)刀锋过处,线条显现。5月22日,仙桃剪纸传承人马又普创作的雕花剪纸作品《南水北调》经过一周的雕刻终于完工。这一幅长66厘米、宽39厘米的剪纸作品,下方是丹江口水库,上方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代表着一库清水北送。整个作品主题突出,富有强烈的画面感。
“剪纸工艺制作非常讲究,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题材,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马上党代会召开,湖北过去五年的成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代表之一。”马又甫老人介绍,“我在家研究了很久关于南水北调的资料,先设计描绘出一个草图样子,草图形成后,再准备纸张,将设计图放在上面,用订书针将纸的四周穿成一个整版,然后用雕刀,在蜡盘上雕刻成图案。”
马又甫正在精心地雕刻
马又甫今年67岁,出生在剪纸世家,自幼爱好书画。1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雕花剪纸,一把小巧的斜口雕刀,伴随着他度过了数载春秋。为更好地发扬仙桃剪纸文化,多年来,他不仅潜心创作剪纸作品,而且长年在学校开展剪纸艺术培训,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马又甫老人剪纸已经有几十年了,很多传统的雕花剪纸可谓信手拈来,可是这次的作品不一样, 为了创作这个作品,老人花了几天的时间研究构图,如何阴刻、阳刻并用,镂空、留实俱佳。创作出草图后,又花费几天时间雕刻,才有了这幅线条流畅、寓意深远、构图均衡的作品。
“一把雕刀,刻不出金,刻不出银,但它却是一门传统的手艺与艺术,不能丢。”马又甫说。在仙桃,靠着师带徒,父带子,兄带弟,亲朋相传,互相交换,雕花剪纸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链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作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截至2017年5月1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76.6亿立方米,相当于547个西湖的水量。
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沿京广铁路线西侧北上,全程自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包括丹江口大坝加高、渠首、输水干线、汉江中下游补偿等内容。干线全长1432公里,沿线20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受益。工程移民迁安近42万人,其中丹江口库区移民34.5万人。丹江口水库水质一直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仙桃雕花剪纸
又称“沔阳刻纸”(仙桃原名沔阳),俗称“花样子”,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仙桃雕花剪纸的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既有我国南方剪纸的共有特征,又有江汉水乡剪纸的典型特色。
2008年,仙桃雕花剪纸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仙桃市亦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作者:陈博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