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湖北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解读:凝神聚力 昂扬奋进

发布时间:2015-07-22 16:55:00来源:SRC-389

  湖北日报讯 编者按

  直面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上下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三维纲要”,竞进作为。上半年,我省交出8.7%的“中考”成绩单,多项核心经济指标位居中部首位、全国前列。湖北的发展气场在增强,正能量在升腾,精气神在凝聚。下半年,如何进一步凝神聚力,以更精准有效的举措推进经济稳中向好?本报特邀专家,就昨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行解读。

  关键词一

  扩投资

  解读专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吴传清

  ●加紧谋划和争取一批重大项目

  ●严格落实“绿色通道”制度,统筹做好省级重点项目的用地、资金、用工等保障

  ●在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上下功夫、使实劲

  项目是当前稳增长的关键。会议提出,针对当前投资信心不足、项目接续不力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抓项目、抓投资,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9万亿元以上。

  “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要重点解决投资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的问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传清说,产能过剩行业不能再重复投资,主要瞄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三大领域发力。

  下半年,我省将重点对接国家“七大投资工程包”,以及新推出的筹划新兴产业、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现代物流、城市轨道交通等“投资工程包”,谋划实施总投资达3.15万亿元的20个省级投资专项计划。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明年计划笼子。

  投资落地难,通常难在没有资金。会议透露,下半年将加强调度,尤其加快历年中央投资项目存量资金清理调整工作,深入盘活用好我省财政资金存量,尽快将沉淀和尚未发挥作用的资金调整用于已经开工或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促进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加快建设。

  “要在创新投融资机制上下功夫,解决谁来投。”吴传清说,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等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重点围绕农业、林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环保、社会事业等行业和领域,通过政策支持、项目示范等,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建设营运。(记者廖志慧 吴文娟)

  关键词二

  强实体

  解读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 邹进泰

  ●搞好“政策惠企”

  ●积极帮助企业挖掘“身边的市场”

  ●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会议指出,强实体,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无农不稳,稳增长必须稳农业,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强农惠农富农的各项政策,保护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当下,农业面临困难较大,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企,价格已经到达一个天花板,远远高于进口到岸价,粮棉油在国际市场上没有比较优势,必须落实好油菜籽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等强农惠农政策。”省社科院农经所所长邹进泰表示,这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产品安全特别是粮油安全。

  他说,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与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有关,土地确权颁证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不止政策惠农,下半年我省将更大力度抓工业,强实体经济。

  对国家和省出台的结构性减税、定向降准、电价调整等政策,逐条对照,及时落实;对技术和产品落后、外部负效应大的企业,坚持“市场决定取舍”,政府着力办好就业、社保等保底公共服务。

  各种形式的产业对接会将更多,促进重点骨干企业与工程项目对接,挖掘“身边的市场”,加大采购省内产品的支持力度。

  对内挖潜,还要对外开放,鼓励优势企业主动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大力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市场,特别是更大力度地向外转移过剩产能。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将进一步走向纵深。我省正积极对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及各专项行动计划,抓紧实施一批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智能制造、智慧能源、协同制造等重大项目。

  部分行业将进一步洗牌。尤其要加快推进钢铁、汽车、水泥、化工等行业的联合重组,引导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债务重组等方式,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优势企业。(记者吴文娟)

  关键词三

  促改革

  解读专家: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 李光

  ●一枚印章管审批

  ●争取国家支持设立湖北(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

  ●推动“黄金十条”由省属高校向部属高校延伸

  改革是激发经济活力的源泉。通过坚持不懈的改革,目前我省行政审批事项为全国最少,但更重要的,还要做到服务最优。

  业内人士坦言,当前行政审批服务中,企业和群众的实际感受同预想的效果还有不小差距,出现了“好看不好用”现象,有些甚至是“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

  针对这些问题,会议明确提出,要在进一步减少乃至于更多直接取消审批事项的同时,更大力度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工作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落地,包括在国家级开发区探索试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一颗印章管审批”,努力建设服务最优省份。

  “当前需要动真格的改革。”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坦言,一是要按照中央的改革顶层设计贯彻落实;第二是在落地过程中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来创新。“这个过程,特别需要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力度持续加大。在进一步降低投资创业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创业环境的基础上,我省将加快研究制定支持创新创业的系统性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将在荆楚大地遍地开花。

  推动“黄金十条”由省属高校向部属高校延伸,进一步放大“科技十条”政策效应。李光说,部属高校资源是“关键的少数”,在新的形势下,“科技十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和放大作用。“将科技人员、科技成果留在本地,让科技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地走向市场,必须打好组合拳,这就有赖于多部门、多群体的共同协作。”(记者廖志慧)

  关键词四

  抓民生

  解读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 秦尊文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压缩一般支出

  ●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增强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

  会议指出,保障改善民生始终是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下行,越是要高度重视做好民生工作。

  “民生大于天,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民生问题。”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秦尊文表示,越是困难时期,越需要多方努力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当前,经济下行,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农民工、“关停并转”企业失业人员等群体生活就业问题亟待解决。此外,又适逢新一届毕业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

  如何缓解就业压力?秦尊文认为,一方面,全省出台各项激励政策,鼓励大众创新创业,以此扩大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针对因企业关停、减产限产等形成的下岗失业,加快建立健全转岗培训、职业介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政策措施。

  此外,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岗位补贴,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持困难企业稳岗政策的实施范围,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共渡难关,不集中裁员或少裁员。

  “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虽然是花钱的事情,但绝不是政府的包袱。”秦尊文说,政府通过低保、公益岗位补贴等方式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所需,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他建议,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进一步压缩一般支出,加大对重点领域和民生保障的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可持续地惠及人民群众。

  另外,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低保、临时救助、社会关爱等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加快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强化公共服务,同步规划和建设公共交通、水气热、通讯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安置的质量和效率。(记者张茜)

  关键词五

  调结构

  解读专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谭力文

  ●强化区域多点支撑

  ●推进重点产业优化升级

  ●全力争取国家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基地落户湖北

  ●加快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六大领域消费工程

  会议指出,加快调整转型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根本出路。要更加自觉地把调结构作为稳增长的主攻方向,努力做到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互动并进。

  “调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政府有长远规划,坚定不移地按规划实施。”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谭力文说,要把调结构作为稳增长的主攻方向,在稳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在调的过程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谭力文表示,我省产业结构偏“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较之发达地区,我省工业总体规模水平偏低、产业链条不够完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较大、创新能力不够强。”谭力文指出。

  他说,湖北依然是汽车、钢铁等重工业占主导,要改变过重的产业结构,必须加快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培育,特别是要把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引领未来的大产业、大支柱来抓,下决心落实产业发展基金,全力争取国家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基地落户湖北。

  “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极具潜力。”谭力文指出,未来,我省要加快产业融合,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和包括网络服务、移动通讯、信息服务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服务业发展,通过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记者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