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晓波
图为:刘忠诚
图为:杨肖
图为:李仁刚
图为:陈纯星
图为:罗廷元
图为:纪贵东
图为:刘昔平
图为:郭圣祥
图为:吴正明
图为:刘良炎
图为:刘渝
图为:座谈会现场。
湖北日报讯 文/记者 雷闯 杨康 赵福平 图/记者 杨平
编者按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湖北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优势明显。院所改企转制,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十多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
9月1日,“改革体制机制 建设创新湖北”座谈会在楚天传媒大厦举行。围绕这一主题,来自13家高科技企业的代表,来自省科技厅、省社科院、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的领导、专家,聚集一堂,谈改制、谈研发、谈市场、谈创新,交流改革体制机制的经验,探讨建设“创新湖北”的路径。
体制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座谈会上,大家公认,高科技企业要跨越发展,必须改革体制机制。
中冶南方副总经理纪贵东感叹,2004年以前,中冶南方只是一家年收入2亿元的钢铁设计院,业务单一。2004年,公司发起改制,骨干员工持股40%,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捆在一起。员工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由过去推着干到主动干。
通过几年努力,公司业务实现横向、纵向双突破。从单一设计到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于一体;从钢铁领域扩大到环保、市政等多方面。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近80亿元,是改制前的40倍。“如果不改制,我们肯定和襄阳其他20多家科研院所一样,早就垮掉了。”作为襄阳改制科研单位,回天胶业(前身为襄樊胶粘技术研究所)董事、副总经理吴正明说,体制机制不改,只有死路一条。
回天胶业1997年开始改制,实现管理层、核心技术团队持股,成为彻底的民营企业;机制上实行营销、科研两条腿走路,开创科研项目PK制,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氛围,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如今,回天胶业已成为国内胶粘剂行业第一民族品牌。
华烁科技(省化学研究院)董事长刘良炎介绍,省化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不断地改革运行机制,一举打破平均主义,对人才、成果、专利、产品、利润、管理等各类创新活动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奖励,通过分配机制改革,稳定了人才队伍。
在决策方面,华烁科技通过全体职工大会成立了三个决策委员会,保证科学决策,让全体职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2011年,华烁科技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
企业要站在创新主体的位置上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与会代表认为,要落实这一点,关键是要加大投入。
劲牌有限公司技管办主任郭圣祥介绍,公司成立了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各种资源优先供给创新平台。由于建立了开放创新平台和行业主流技术体系,公司不断研制保健酒新品类,成为国内保健酒行业老大。
凯迪电力集团副总裁罗廷元表示,公司从没中断过科技创新。从2003年开始成立研究院,下设多个研究所,实行“特区管理”。通过不断创新,公司在国内率先突破生物质发电技术,成功转型为一家生物质发电企业。目前,公司在全国在建发电厂200多家,年内投产发电厂有30多个。
中冶南方副总经理纪贵东说,过去,公司是引进别人的研发技术进行吸收。为打通产业链,公司专门成立技术研究院,并联合武大、华科大等高校,对产业链和需要突破的生产工艺进行研发。目前,公司已掌握专利技术400多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完全实现了自主研发、设计、制造。
武汉普天制药公司董事长刘昔平表示,广大中小企业目前在资金、技术等各方面与大企业有差距,但要学会借用高校、科研院所等外力,坚持不懈努力创新。
政府能否拿出3%GDP投入研发?
加大研发投入,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国外高科技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都占到营业收入5%以上。
铁四院介绍,“十一五”期间,铁四院科技投入累计达到4.47亿。“十二五”期间,公司希望科技创新实力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希望政府加大对前沿工艺技术、大型装备制造、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安琪酵母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占到营业收入的5%,力度很大,但刘忠诚觉得,政府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在人才、资源集中使用方面,有所欠缺。
华工科技提出,公司为王肇中建实验室,需资金6000万元,政府部门能否投入支持呢?
华烁科技认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应拿出销售收入的3%作为研发费用,政府也应该按GDP的一定比例进行研发投入。政府要带头落实相关规定。
谁拥有人才 谁就能发财
企业要创新,人才是关键。“谁拥有了人才,谁才拥有未来;谁有了人才,谁才能持续发展;谁拥有人才,谁才能够发财。”刘良炎一席话引起大家共鸣。
中铁第四勘探设计院教授级高工陈晓波说,公司近些年通过引进人才,开发京沪、武广高铁项目,掌握了复杂山区铁路的勘探技术;以武汉长江隧道通车为标志,掌握了水下隧道技术……“十二五期间,我们还要在高速铁路、磁悬浮、城市轨道等多方面引进人才。”陈晓波坦承,与同行业兄弟单位相比,铁四院院士、大师级高层次人才培养还不够。
武汉科前生物公司是华中农大校办企业。公司总经理刘渝介绍,公司主要研发、销售动物疫苗。成立时间不长,“公司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去年收入超过1亿元。”刘渝说,公司发展迅猛的核心优势就是人才,项目带头人是院士,还有多名教授、博士,研发团队十分强大。
华工科技副总裁杨肖表示,公司引进人才不计成本,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都有良才落脚在这里。去年,华工科技聘任国际纳米专家王肇中为公司首席科学家,负责量子点激光器中试研发。计划投资6000多万元为王肇中建试验室,目前已投资3000多万元。“这项技术在发达国家只处于中试阶段,华工科技站在了世界技术前沿。”杨肖表示,该成果一旦批量生产,将对全球光电子产业产生巨大影响,通信网络速度将提高数百倍。
回天胶业为吸引人才,在上海专门设立研发中心,并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让优秀的研发、营销人才当股东。
前沿在哪里 我们就走到哪里
企业家们认为,想吸引先进技术,引进高端人才,打开销售市场,就应该紧盯经济发达地区。
回天胶业吴正明介绍,1999年以前,公司出去招聘博士,对方一听在襄阳办公,立马掉头走人。公司意识到:要走向前沿城市,才能吸引高端人才。
1999年,金融危机加剧,很多外资巨头纷纷撤离中国。回天胶业瞅准机遇,在技术、人才最密集的上海设立研发中心。通过十年不断努力,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加盟,掌握了粘胶领域的多项世界前沿技术。这些技术通过在上海小试、中试、实验成功后,拿到湖北生产。如今,公司成长为年创利税1.5亿元的上市企业。
安琪酵母是全球第三大酵母公司,为了使技术处于前沿领先地位,公司分别在上海、成都、北京、武汉、广州建立起专门的研究室和研究中心。刘忠诚表示,“科技前沿在哪里,我们就走到哪里”。
市场需求什么企业就研发什么
对于科技企业尤其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转制建立的企业,最大难题不是研发,而是开拓市场。“开拓市场,关键要站在营销层面看技术。”科前生物刘渝认为,技术是点,营销是面。从技术看营销,企业难做大;只有从营销角度看技术,公司才可能做大。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应该研发什么。脱离市场的研发,是没有生命力的。
湖北安琪生物集团党委副书记刘忠诚说,公司从起初20多人,发展成亚洲最大的酵母公司,一个重要因素是充分把市场与研发结合起来。公司成立事业部,把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都纳入到旗下,使研发更紧密地贴近市场,确保研发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劲牌表示,公司要求研发人员下到市场去,让技术适合市场。中冶南方举例,公司进军环保、市政等领域,都是看中其市场前景。公司在相关领域的研发,是紧跟市场需求,而非盲目开发。
政府采购应向创新企业倾斜
企业家们希望政府采购向创新企业倾斜,优先考虑本地企业的产品和项目。
有企业家表示,在江浙、四川等地的大型项目,包括一些科技项目,基本上都率先采用本地创新产品。
中冶南方表示,现在一个新的课题和项目,可能代表了将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如果本地企业率先进入市场,就可以抢占新兴行业的制高点。他希望,如果政府有好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重点考虑本土企业,先行先试,支持这些企业发展。
智能电梯是我省民营高科技企业,研发出节电45%的新型电梯,技术站在世界前沿。今年1-7月份销售电梯6500多台,实现收入19.8亿。这两年,公司走向海外,采取合作并购等多种形式,成功开拓多个海外市场。“但在武汉,用我们电梯的都是民营企业,政府采购这个大市场始终难以撬开。”公司董事长陈纯星建议,对本地自主创新产品,政府应该带头采购使用。
(作者: 编辑:记者 雷闯 杨康 赵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