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黑龙江:闯关东的“劲儿”又回来了

发布时间:2017-03-23 18:04:57来源:SRC-2

新华社哈尔滨3月22日电题:闯关东的“劲儿”又回来了——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积极探索振兴之路

新华社记者陈国军、邹大鹏、李建平

“一座座山、一道道岭、一片片川……为了希望我们永不放弃”的《闯关东》主题曲,唱出了300多年前闯关东人开创新天地的豪迈;300多年后的今天,龙江儿女又攻坚,以闯关东的劲儿和精气神,瞄准“发展短腿”,闯出一条滚石上山期振兴的希望之路。

理念之闯:“投资不过山海关”渐成过去时

亚布力阳光度假集团副总经理和慧杰正忙着扩资投建新酒店,就在3年多前,这家集团甚至决定干脆放弃前期投资“裸撤”。“发展环境涉及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企业能协调改变的,如今见到‘亮’了!”和慧杰说。

“重塑发展环境必须碰硬,‘新官理旧账’。”参与协调此事的黑龙江省政府企业和创业投诉中心督察专员邢新宇介绍说,2014年黑龙江成立省政府企业投诉办理机构,3年来公开通报了27批174件典型问题,一批责任人被处理。

栽不下梧桐树,就引不得凤凰来!黑龙江省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各地市各部门也纷纷出台措施,以“明规则”破“潜规则”。

与此同时,一系列向政府自身权力“开刀”的改革也紧锣密鼓地推进:省级行政审批项目下放50%,政府权力清单精简了70%,省本级非涉密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一体化限时办理和电子监察……“我们把全国的行政审批材料都梳理遍了,这些流程图都是自己精编的。”黑龙江省政府一位工作人员指着政府网站上的“政务服务”专栏告诉记者。

栽树引凤,引得大量“山海关”外的资本也再次“闯关东”。统计数据显示,全省近三年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420个,其中东北区域外企业投资1100个,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改革之闯:国企从“老大难”到“浴火重生”

凌晨3点多,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30岁的张志刚便来到自己的包子铺烧水备餐。作为龙煤集团的一名修理工,去年他在改革中转岗分流自主创业,小店每月八九千元的收入是矿上收入的三倍多。

“为推进龙煤改革,省政府去年以来召开大小会议不下20次,材料摞起来有一尺高。受益于改革,2016年龙煤同比减亏23亿多元。”一位改革参与者说,龙煤集团是东北最大的国有煤炭企业,在册职工达22.4万人,如今通过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和减员分流等系列改革,下降到15.4万人。“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智慧,改革是难以推进的。”

东北国企改革难,难在体制机制的“计划高残留”,包括“等靠要”思想、“求稳怕乱”心理以及“以拖应变”思维等。黑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王爱丽说:“龙煤改革的突破具有标志意义,国企改革不破题,老工业基地就难振兴。”

振兴的难点就是改革的突破口。去年以来,黑龙江省“刀刃向内”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出台了理顺管理体制、规范企业改革审批程序等一系列国企改革落实意见,并将国企改革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结合起来,闯出了一条龙江特色的国企改革路线图。

改革方向对了,红利也逐渐显现。2016年,全省地方国企主要指标由降转升,实现同比减亏98.8%。

供给侧之闯:从“大粮仓”到“绿色粮仓”

2016年,黑龙江农业实现十个全国第一。除粮食产量和商品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外,绿色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指标也高居榜首。

“第一”意味着付出,映照出龙江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吃螃蟹”的胆识。作为全国“产粮状元”,黑龙江长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当粮食市场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时,黑龙江人一时懵了:不愁销的粮食咋卖不动了,种粮就挣钱咋突然变得不挣钱了?

难题摆在了黑龙江省决策者面前,一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役在黑土地上打响。2015年,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减化肥、减农业、减除草剂”的“三减”行动;2016年,在全国率先建立首个省级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2017年,在全国率先禁种转基因粮食作物……

一条敢为人先的供给侧改革路径被闯了出来——把“大粮仓”打造成“绿色粮仓”,2016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7400万亩,占全国五分之一。

政府的举措也让农民有了闯劲。“啥叫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市场缺啥咱种啥呗。”五常市农民陈洪刚指着电脑上照片与记者唠嗑,“别小看这鸭稻、蟹稻啥的,可火了,价格比普通大米贵了几倍,但一放到网上就被疯抢,光我一年就能卖出60万斤。”

“闯关东的劲儿又回来了!”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金会说,从原来的“靠国家”到现在“找市场”,从生产型主体到生产经营型主体,从对土地扩张式开发到引领中国农业绿色安全供给,黑土地正扬鞭奋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