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立足今天、规划现实走向,又着眼明天、描画未来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入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致力于执政兴国,运筹帷幄、周密擘画,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稳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指引方向,为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明确路径,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实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战略的新飞跃。
紧紧围绕治国理政,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战略首先体现为理论。科学战略理论以科学认识把握规律为基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认识把握“三大规律”,总结升华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展现党的执政意志、执政智慧、执政艺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论。科学的执政理论依循执政规律提炼而成,成为执政党的“精气神”。我们党执政以来,不断探索“三大规律”,提高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在执政兴国上形成系统理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据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针对“东方月亮没有西方圆”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两种错误观念,把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律性特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明确我们党在21世纪上半叶执政兴国的重大任务;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道,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要靠全面深化改革,用好这“关键一招”,形成党在治国理政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针对有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方向和路径;根据我们党自创立以来就形成并践行的从严治党规矩,针对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口头上高喊从严治党、实际上未能做到从严治党的实际,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教育、立制和落实“三管齐下”,锻造坚强领导核心。
丰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治国理政理论是执政党的核心理论,是执政党“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先生著名的“窑洞对”,就在探索解决我们党执政后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执政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消化吸收中华优秀治国理政文化和国外先进管理技术,不懈探索这个问题,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上总结经验、反思教训,积累共识、弥补不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回答了我们党在21世纪如何更好治国理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问题,这在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史上属创新之作。这是深入探索“三大规律”的结果,既符合“三大规律”,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更好执政、更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更好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在整体与局部、目的和手段、效能及过程诸方面,都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治国理论。这个战略布局产生于21世纪,面向21世纪,规划21世纪中国发展,标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的新高度新境界,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学说。如同把好“命脉”才能击中“命门”,科学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才能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国家。2013年元月,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分6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500年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6个时间段分别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结了前5个时间段的经验教训,致力于在第六个时间段上继承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为党更好治国理政提供一整套科学认识。它既属于“中国模式”“中国价值”“中国创造”,也是对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国家发展战略及其目标、方式、途径作出的新概括新阐释,对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学说作出的新创造新贡献,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时代高度和科学水平;既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战略是谋全局、谋发展、谋长远的,与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制度相契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三大规律”同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制度成果,紧紧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根本意义、全局意义、长远意义。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韧性、活力、潜能。治国理政,制度为本。选择、建立、发展社会制度,既看适应度,也看绩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成为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是独创的、特色鲜明的、富有效率的,能够行稳致远,具有优势、韧性、活力、潜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利于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强韧性、充沛活力、丰富潜能。实现这个战略布局,需要系统科学决策:在不到两年时间,300余项改革举措、180余项法治建设工程全面铺开,有些已取得成效,彰显科学决策、高效执行的制度优势。这一战略布局针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问题,也针对我国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民主权利、应对文化挑战、弭平贫困洼地、突破生态瓶颈等作出全面部署,增强制度韧性。鲜明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增强制度活力。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统筹设计,强调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制度潜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的优势、韧性、活力、潜能,与制度的成熟和定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更能彰显制度的优势、韧性、活力、潜能。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作为时代使命,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且在总目标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制度体系建设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强调制度体系的完善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与集成,目的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和长远效益。海内外人士普遍反映,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是这届中央委员会的一大亮点,将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支撑,使中国在世界不同制度模式的竞争中不断增强优势。
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今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执政党能否实现治理现代化,是检视这个国家和执政党是否进入现代社会、能否驾驭现代社会的一把尺子、一面镜子。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立足当代中国建设发展,突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的在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立足点、出发点、主题主线和目标目的都未离开现代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法治化,法治化的标志是健全法治体系和建成法治国家。从促使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到治理现代化再到法治化是“三部曲”,实质上是一体的、一致的。“化者,彻头彻尾也。”抓住法治化这个龙头,各方面制度就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就能实现现代化,从而也就能治好国、理好政,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治理现代化法治化,领导干部是关键。现在,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屑学法、心中无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执法不严、粗暴执法,干预司法、徇私枉法,利欲熏心、贪赃枉法这五种现象,甚至有的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起破坏作用。这是必须大力解决的。只有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使之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自觉担负起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责任,才能带动全党全国上下一起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战略攸关道路,道路决定前途命运。习近平同志强调:“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不懈探索“三大规律”的伟大成果,是改革开放30多年伟大实践的结晶。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展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规律合目的发展。历史一再表明,一国发展道路是否科学、能否长远,得看它是否合规律合目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规律合目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本质属性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警惕和拒斥“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歪理邪说。二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合规律发展。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引领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化轨道上行进,克服过去那种不尊规律、不懂规律、不守规律、不用规律,乃至不尊法、不学法、不守法、不用法的现象。三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行动指南。既为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直接指导,又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指引,引领人民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治国理政,目标为要。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尤其是在治国理政上怎样推动实现这个目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科学回答。这就是“一个战略目标,三大战略举措”,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以党的建设为关键,用这三大战略举措来促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只是经济方面的,诸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还包括扩大人民民主、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特别是在距离2020年不到6年的“决战期”“决胜期”,仅靠零敲碎打的政策措施难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服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同时发力、协同发力,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均衡等突出矛盾,着力突破利益固化樊篱、法治建设盲区,着力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趋势,增创优势、补齐短板,这样才能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大决战”“大会战”,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根本性胜利。“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执政兴国这个根本,将引领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在2050年前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更为宏大壮阔、更为复杂艰巨的战略目标。全面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这个“三位一体”,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从第一个一百年到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对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具有长远指导意义。完全可以相信,随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我们党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一定能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更好基础更高层次上持续拓展中国道路、丰富中国理论、完善中国制度,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辉煌。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02日 07 版)
(作者: 编辑:高梦格)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