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国际新闻

恐袭阴影下,“不害怕”的欧洲何时才能不再受伤?

发布时间:2017-08-22 10:11:12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2日电(卞磊 齐君 孙倩影) 西班牙巴塞罗那货车恐袭阴影未散,德国、俄罗斯等国又先后发生持刀行凶事件。最近一周,欧洲各国短时间内频繁遭遇恐袭,再度引发安全担忧。为何欧洲恐袭频发?近年来恐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面对恐怖分子不断升级的手段,普通民众如何才能不再受伤?

  【从枪支炸弹到汽车:手段改变,恐怖依旧】

  8月17日西班牙巴塞罗那发生的恐袭事件,嫌犯驾驶租来的货车冲撞人群,导致上百人死伤。上周末,芬兰、德国及俄罗斯先后发生持刀袭击事件,后两起袭击已被确认为恐袭。

  分析指出,近年来,多起发生在欧洲的恐袭事件均使用汽车撞人、持刀伤人等方式,呈现“低技术、软目标”的特点。

  2016年以前,恐怖分子多用炸弹、枪支制造恐袭。2004年3月的西班牙马德里爆炸案、2005年7月的英国伦敦自杀性爆炸袭击、2015年的法国《查理周刊》杂志社枪击案,恐怖分子均使用炸弹、枪支作案。

  以2016年为节点,恐怖分子制造袭击的武器慢慢从炸弹、枪支等,转变为了货车、卡车、刀具等易获取的物品;汽车撞人、持刀伤人的恐怖袭击越来越普遍。

  2016年7月法国尼斯卡车撞人、2016年12月德国柏林圣诞市场恐袭、2017年6月伦敦桥附近货车撞人并持刀伤人、8月西班牙巴塞罗那货车撞人……这样的袭击方式,因袭击工具易获取、恐怖分子易仿效、情报部门难以监控,使得欧洲多国反恐机构防不胜防。

  【从输入到内生:极端“渗透”,防不胜防】

  除了恐袭手段的改变,近年来,欧洲恐怖分子“本土化”趋势加剧也是不容小觑的问题。欧洲反恐专家表示,中东恐怖组织与欧洲本土极端分子“对接”,使后者成为恐怖主义的“促进者”和共犯。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此前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随着极端思想的渗透传播以及欧洲各国内族群融合的矛盾依旧突出,不少欧洲本土的移民后代或其他对现实不满的人群,会选择响应极端组织的煽动口号,在本国内发动恐袭。

  此外,在2017年欧盟恐怖主义形势报告中,欧洲刑警组织称,“伊斯兰国”生存空间遭到极大打压后,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参战的极端分子陆续“回流”到欧洲,给欧洲带去更多不安全因素。

  一方面,“伊斯兰国”从各个渠道进行“洗脑”宣传,另一方面,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种族融合等方面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由此“内生型”恐怖分子慢慢在欧洲大地滋生。

  

  资料图:法国总统马克龙。中新社记者 龙剑武 摄

  【失去安全感之后:欧洲向右转,不可避免?】

  面对近年来接二连三的恐怖袭击,欧洲民众的态度从最初的恐慌、迷茫,逐渐变得麻木。在此过程中,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发酵,成为近年欧洲极右翼势力崛起的重要因素。

  在法国2017年总统选举中,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导人勒庞迎合选民诉求,打出了“法国优先”牌,成功击败了共和党、社会党等传统大党,与独立身份参选的马克龙进入了第二轮。这似乎是在表达一个声音——欧洲民众渐渐对传统政党失去信心,摒弃长久以来的所谓“政治正确”。

  然而,民众似乎也怀疑着极右翼政党的执政能力。在法国、荷兰的大选中,极右翼政党均“雷声大、雨点小”,未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不难看出,欧洲民众在面对恐怖主义的威胁时,表现出复杂又矛盾的心态。不过,只要欧洲还未找到彻底根除恐怖主义威胁的办法,极右翼政党就依然能够得势,欧洲政治“向右转”的趋势就不会停止。

  【大众反恐:“不害怕”的民众如何不再受伤?】

  随着近年来恐袭频发,欧洲也筑起了反恐的“铜墙铁壁”——加强反恐预警、情报搜集、边境管控等等。然而,面对恐怖袭击的新态势,现有的反恐举措已远远不够。

  分析指出,恐怖分子在著名地标作案频频得逞,暴露出欧洲城市公共场所安保严重滞后于反恐形势,及其所显示的“被动防御”状况。有鉴于此,德国研制出“红绿灯反恐预警系统”,用颜色评估危险分子,主动反恐。

  此外,欧洲国家的反恐措施,还呈现联合协作、从“精英反恐”走向大众的趋势。英国与法国6月共同发布的反恐措施中,要求加强社会领域的宣传,表明了欧洲国家引导民众掌握反恐知识,调动民间力量反恐的决心。

  巴塞罗那恐袭之后,西班牙首相拉霍伊表示,恐怖分子摧毁不了一个热爱自由的、团结的民族。而为遇难者默哀的民众也喊出“我们不害怕!”的口号,展示勇气和决心。然而,如何让民众不再受伤,恐怕仍是欧洲各国政府要持续思考的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