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自由贸易试验区5周年

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双自联动 犁开一片春光

发布时间:2018-11-21 13:40:13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武汉自贸片区联想(武汉)产业基地

图为:东湖综保区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

图为:跨境电商光谷论坛

图为:东湖综保区

2017年4月1日,湖北、辽宁、浙江、河南、重庆、四川、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全国自贸区“1+3+7”的“雁阵”格局自此形成。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并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撑起中部崛起战略支点,领舞长江经济带。武汉、宜昌、襄阳三大片区中,武汉为龙头。界内70平方公里自由贸易区,全域处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被赋予全新的开放使命与机遇。这是自百年前汉口开埠以来,大武汉奏响的对外开放最强音。

武汉自贸片区所在地光谷,过去30年科技与产业浪潮的洗礼,让这片土地经历了几个至关重要的转折发展期——

1988年,东湖高新区创建成立。

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

2001年,获批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2009年,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并列国家三大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7年,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挂牌,光谷进入自贸区时代。

纵观30年来光谷的每一次战略转折,不难发现,区域内高科技产业都借着改革创新的东风拾级而上,从曾经的跨越式发展,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中国光谷与武汉自贸片区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正在为探索中部地区扩大开放,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闯出一条可供推广复制的创新开放之路。

先行先试的自贸区探索

为“双自联动”无缝对接夯实基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为迎接武汉自贸片区挂牌这一历史性机遇,光谷已在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埋头探索了3年。

自2014年8月启动学习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以来,光谷瞄准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目标,围绕行政审批与服务、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对外开放四大领域,共启动154项工作事项,形成115项制度性成果,为自贸区以试促批夯实基础。

在行政审批与服务上,光谷成立政务服务局,全面落实一个部门管审批。先后实施了商事登记改革、工商登记“先照后证”改革,出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管理办法;创立企业设立登记一口式、产业项目审批一体化、建设项目审批一条龙“三个一”审批服务模式;创新“购买服务、帮办服务、免费服务”三个服务方式。

围绕科技创新,光谷率先实施科技成果“三权”管理改革,出台“新黄金十条”“创业十条”“互联网+十条”“对外开放十条”等系列政策,形成了人才、资本、产业等6大政策体系。

随着创新创业的热潮涌动,光谷逐渐成为全国互联网产业版图的重要一极,其创新创业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科技金融方面,出台了“科技金融15条”,获批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湖北首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并落户。涉外金融服务体系加速构建,新增融资租赁、股权投资、跨境结算等涉外金融机构20多家。

持续推动对外开放方面,早在2014年,东湖综合保税区建立华中第一个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上线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进通关便利化。在东湖综合保税区实施关检合作“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推行通关无纸化、一体化,实施分送集报、先出区后报关、集中汇总纳税等口岸监管改革,大幅度简化了贸易监管流程。

专家观点

持续开放让“双自联动”起舞世界光谷

2017年,武汉进入自贸试验区时代。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武汉自贸片区从建设之初,就被寄予极大期待,“双自联动、双轮驱动”,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为全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何评价武汉自贸片区发展成效?未来的发展之路如何走得更稳健?

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波认为,武汉自贸片区突出了“双自联动”、融合创新和产业发展,在坚持全国自贸区改革共性的同时,也做出了有的放矢的特性改革。未来,还需在通关便利化、金融改革、营商环境改革等方面加大创新开放力度,推动“双自联动”持续起舞。

陈波说,随着时间推移,武汉自贸片区内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像长飞光纤光缆、华星光电、联想等这样具备全球产业链背景的企业,无论是原材料进口,还是成品出口,通关效率至关重要。

武汉自贸片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还要尽快提升。陈波认为,自贸试验区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国际化、开放高效的营商环境,目前,很多改革还处于试点阶段,只有个别企业、个别行业感受度较高,成果经验应尽快复制推广到其他行业。

他建议,在通关便利化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要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服务,针对某个或某类企业,大胆创新、深入改革,让参与国际化生产和国际竞争的企业充分享受到改革和政策红利。在金融改革层面,既要明确金融开放是自贸区的重要任务,也要把握风险管控的底线,在政策和法律允许范围内,针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有的放矢搭建各类渠道,引金融活水灌溉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对外开放层面,要充分利用“双自联动”的优势,搭建自贸区国际交易平台,拓宽对外开放的窗口,让技术在自贸区里变成产品,让产品变成商品,让商品变成利润。

“武汉自贸片区持续改革创新,必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中国光谷向世界光谷跃进。”陈波说,未来武汉自贸片区应当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政府职能转变,金融领域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等领域,不断强化政策的落实性和制度创新的实效性,引导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改革的迭代升级,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助推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实现。

“双自联动”为产业发展汇聚新动能

今年6月,由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的制度创新指数为76.24,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排名第二。其中,“政府职能转变”指标得分位列第三批自贸区第一名。

亮眼成绩的背后,彰显的是武汉自贸片区锐意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近年来,东湖高新区光电子、现代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以年均两位数的增速成长。2017年,光谷全年新增企业14640家,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59家。

大批重点项目接连落户,让新动能、新经济培育速度显著加快。尤其是武汉自贸片区挂牌以来,以长江存储、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联想摩托罗拉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不仅撑起武汉自贸片区的产业“腰杆”,也为光谷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大咖的聚集,彰显的是武汉自贸片区的博大胸怀。大武汉东部的广袤天地中,自贸片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蹁跹起舞,持续助推中国光谷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向打造世界光谷的目标不断迈进。

如果说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关键词是改革创新,那么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关键词就是对外开放。二者联动的目的,就是要以改革创新手段提升对外开放程度,以胸怀世界的气魄塑造新的发展格局。

“双自联动”的动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双轮驱动,打造自由创新区、国际人才港,实现创新、开放双轮驱动发展;二是双创推动,发挥东湖高新区是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优势,把自贸区打造为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三是双引拉动,用好自贸区金字招牌,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聚天下客商,纳天下英才;四是双向互动,促进国际国内、区内区外融合发展。

武汉片区全域位于中国光谷的核心区域,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与东湖高新区重叠交融。优秀的制度创新成果有机会在全国复制,也可以在东湖高新区率先复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是有机融合的,518平方公里东湖高新区内包含了70平方公里武汉自贸片区,70平方公里武汉自贸片区则是518平方公里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又一动力源泉。

“‘双自联动’的意义,在于开放驱动和创新驱动齐头并进,开放将推动创新进一步深化,创新又能促进企业走出去。”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双自联动”把握了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两个动力来源,一个是开放,另一个是创新。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提出,要推动国家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机结合、联动发展,将“双自联动”作为金字招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自贸试验区集聚。

挂牌一年多来,“双自联动”模式促使武汉自贸片区在行政审批与服务、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对外开放等领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自贸区建设成效明显。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武汉市紧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东湖高新区紧盯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武汉自贸片区推动美国半导体设备、科大讯飞、上海联影、小米等重点项目落地,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T4、天马G6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实现量产。数据显示,2017年,武汉自贸片区共引进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50亿元至99亿元项目5个。

武汉自贸片区挂牌引发的磁吸效应,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光谷这片双创热土汇拢,让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统计显示,2017年,光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50.8亿元,增长9.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31.6亿元,增长20.2%;进出口贸易值1116.5亿元,同比增长22.1%,占湖北省的35.6%,占武汉市的57.7%;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36.6亿元,增长41%,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增长15.4%,到位资金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均列武汉市第一。今年前三季度,光谷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35.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96亿美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3个、百亿元以上项目6个。挂牌以来,武汉片区累计新增企业15675家,其中新增外资企业145家。

数读“双自联动”8大亮点

1

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创新

7成以上收益归属创新团队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审批周期长、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等痛点、难点问题,在国内较早出台“黄金十条”,在推进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明确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到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将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

2

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新路径

8大工研院申请专利1400余件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借鉴台湾工研院建设经验,与高校、领军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高校无形资产入股,政府提供空间载体和前期运营经费支持的方式,共同发起成立光电、生物、新能源等8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截至目前,工研院已开展科技成果摸底调查5000多项,申请专利1435件,已孵化公司278家,在孵团队项目312个。

3

推动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企业

汇聚资本总量超过500亿元

通过“双自联动”设立10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天使投资基金,引导设立31家子基金,资本规模达到52亿元,支持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近400个。培育和引进包括华工创投、硅谷天堂等知名风投机构在内的股权投资及管理机构680家,实收资本总量550亿元。

4

建设区域要素市场

1500家金融“保姆”服务企业

建设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武汉票据交易中心等16家要素市场。推动光谷联交所、新海天集团发起设立科技证券公司,交通银行、招商银行设立科技支行,片区内集聚各类金融及服务机构超过1500家,是全国科技支行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5

完善人才发展和服务环境

引进外籍人才仅需7个工作日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拓宽海外引才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楚才回家”计划,在美欧等地区设立8个海外人才联络站,推进“资智回汉”。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便利化服务机制,积极探索灵活的海外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渠道,开展外籍高端人才“绿卡”改革试点,在中部地区首个设立区级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放宽外国留学生在高新区就业条件限制,外籍人才办证时长大幅缩短。

6

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去年申请专利1.4万余件

2017年,光谷专利申请量达到14285件,同比增长3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突破8000件,同比增长40.8%,占武汉市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成以上。其中,武汉自贸片区企业华星光电连续第二年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双双破千,蝉联全省第一,正式步入专利密集型企业阵营。

7

打造国际化双创孵化平台

光谷海外“创空间”超过20万平方米

加强与全球知名企业、研究机构、风投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引进西门子、Fab-Lab、Founders Space、腾创空间、方正璞华等国际、国内知名创业服务机构。推动在硅谷建立光谷创新中心,物理空间近3000平方米。在比利时建设中比创新园,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科控网络公司在伦敦建设面积7000平方米、欧洲最大的孵化器,目前已有200个团队入驻。

8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万亿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瞄准国际产业变革方向和竞争制高点,投资350亿元的华星光电柔性面板生产线即将试生产、投资120亿元武汉天马第6代低温多晶硅AMOLED项目落地。“芯-屏-端-网”全产业链和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现端倪。

策划:李红 龙霄 熊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