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一世界,一茶一浮生。作为湖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恩施伍家台贡茶早在乾隆年间就备受皇帝青睐,因皇帝赐匾"皇恩宠锡"而得名"贡茶",富含硒元素,长期饮用对人体十分有益。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利川红、恩施玉露等茶业的巨大冲击,伍家台贡茶的发展日渐萧条。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湖北民族学院"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与传承"调查队来到了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伍家台村,对伍家台贡茶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发展现状等展开了为期十天的社会调查。
图为:杨师傅接受调查队采访 吴晓锋 摄
走访制茶大师,体味文化历史
初到伍家台村,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同于一般的农村。近年来,伍家台政府以贡茶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已建成大面积茶叶种植园区,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成了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就这样,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的环绕中,伍家台贡茶制作基地诞生了。可以说,伍家台贡茶文化是在鄂西南土苗风情中孕育出来的,也是随着经济实力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调查队决定采访伍家台贡茶法定传承人郑时兵,希望能从他的口中了解到更多的贡茶文化。
郑时兵既是伍家台贡茶传承人,也是伍家台村委会书记,更是昌臣茶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不巧的是,在团队调查期间,身兼多职的郑时兵正在韩国为了伍家台贡茶市场的扩大而工作着。但在他的引荐下,调查队有幸认识到伍家台贡茶制作大师杨师傅。
杨师傅的制茶基地是一间小木屋,依山而建,没有奢华的陈设,却散发着浓郁的自然气息。门上醒目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的金属牌匾吸引了调查队成员们的注意。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了杨师傅。杨师傅虽已年过半百,但看起来依旧是满脸笑容,精神抖擞,向我们传递着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一副老花镜,一支普通烟,丝毫没有大师的架子,就是一个把一生奉献给茶业的老农。这就是杨师傅留给调查队成员们的第一印象。在两句简单的寒暄之后,杨师傅便开始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图为:杨师傅向调查队介绍制茶工艺 吴晓锋 摄
"请问您的制茶手艺是家族祖传的还是跟着老师傅学习的呢?"队员付胜兰问道。
"还是在我年轻的时候,那还是80年代,当时宣恩县政府挑选了三十几名年轻人跟着专业老师去学习制茶技术,但是到现在为止,能把它坚持下来的,只有我一个人了。目前,我还有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好的传承人。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为了利益,哪里是因为真正想传承这门手艺的哦!"说罢,杨师傅显得有些伤心和无奈。
面对些许难过的杨师傅,队员张润赶紧接着问道:"那您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贡茶制作的流程吗?
"我们伍家台贡茶因为生长在含硒的土壤中,茶夜中也自然会富含硒元素,在制作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硒元素不要流失。"接着,杨师傅向队员们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了制茶的基本流程:采鲜叶、杀青、摊青……"其中最难的一步就是摊青,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会影响茶叶的口感和质量。
图为:调查队在茶园采茶 郑红霞 摄
亲身体验流程,体验贡茶魅力
调查队采访期间,恰逢华中农业大学的王耀民老师跟着杨师傅学习制茶实践。在杨师傅的介绍下,调查队又有幸接触到王老师。王老师是一位20多岁的山东小伙,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师。虽然年龄段和文化层次都不同,但王老师和杨师傅身上都有着同样的特质,那就是十分强的亲和力。王老师亲自带领调查队员们到了茶业种植园,耐心地教大家应该如何摘选鲜叶。"这棵茶的芽和叶都卷了,同学们不要采。""这种茶被我们称为三号,它的茎比较细。"王老师的专业介绍让队员们都惊呼:"原来采茶还有这么多讲究啊!
回到基地,王老师将刚刚采好的鲜叶倒入高温锅中,用手翻制,这就是所谓的"杀青"。好奇的调查队员们问了各种关于制茶的问题,王老师一边做茶,一边耐心地解答着同学们的疑惑。在调查队看来,王老师就是权威,从他手中做出来的茶一定色香味俱佳,但王老师自己却谦虚地表示,自己还年轻,制茶技艺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得炉火纯青的,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做出好茶,还需要跟着杨师傅多实践,"毕竟实践才能出真知嘛!"话音刚落,王老师就捧着手里的一抔茶叶拿给一旁的杨师傅验收。一视一嗅间,杨师傅便说:"你这还有点生,还得再炒一会儿。
在最后增香的过程中,王老师时不时地向老师傅请教:"增香的尺度要怎么把握呢?"杨师傅笑着说:"要做到内香与外香的完美统一,还得多做呀!小王,你还年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好好学手艺,我们伍家台贡茶的制作手艺传承就靠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啦!
图为:王老师带领调查队体验制茶流程 郑红霞 摄
打造硒茶品牌,传承非遗文化
在调查活动中,团队还找到了伍家台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为了发展好伍家台贡茶,政府实行了政企合一的制度,让相关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这无疑为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强大的品牌力量,目前要做的就是将伍家台贡茶与恩施其他茶叶产业联合起来,打造"恩施硒茶"品牌,集中力量为恩施硒茶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伍家台贡茶的制作工艺。
杨师傅三十余年的坚守,成就了今天的伍家台贡茶产业,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传统的手工制茶正面临着机器生产的冲击。但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我们绝不希望看到这门手艺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销声匿迹。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应尽的责任,中华文化之经典瑰宝,需要我们来延续,让它继续熠熠生辉。文化的魅力很大,但是在这个经济主导的社会,文化的弘扬需要开发出很好的方案,国家与社会也需要更加支持与肯定,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传扬,文化才能得到最大化发展。
(作者: 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