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中国结最先起源于结绳记事,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更新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被人们赋予团结幸福平安的美好寓意。7月24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硒行志愿服务队队员舒蕾为永兴坪小学大优班准备的手工课——编织特色中国结初探孩子们的小小中国梦,充满趣味而不失温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小舒老师抱着红绳子走进教室的那一刻,便引起了一阵欢呼:“咦?这是什么呀?老师”“我们要编什么东西吗?”孩子们瞪大了双眼直勾勾地盯着那团红绳子,眼神里满是期许。“接下来你们就知道啦!”说完,小舒老师通过电子屏幕给孩子们展示各种各样中国结的图片。
孩子们积极向老师请教中国结的编法 贺亭 摄
“哇!好美呀!我要是有这么漂亮的中国结就好啦!”班上的手工小能手李彩霞感叹道。“老师老师,你赶快教我们(编)吧!”“淘气包”程代杰和几个孩子附和着说。随着一张张图翻过,孩子们的心早已按捺不住。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小舒老师将红绳子按组发下去,拿到红绳的孩子们跃跃欲试,捏着两头比划,但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
记者了解到,编织中国结的材料本来只需要用到红绳,但小舒老师特意增加了五彩卡纸,她让孩子们在上面写出自己的梦想,然后系在中国结的末端。
“孩子无论多大,一定得有梦想,哪怕很小。中国结是中国传统的象征,无论什么时候,我希望他们都能将自己的梦想紧紧系在中国梦上,不忘初心。其次,中国结象征美好,祈祷孩子们平安健康快乐。”小舒老师告诉记者。
孩子认真编织中国结 舒蕾 摄
在小舒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拿着红绳认真编织,左压、右挑、上穿、下拉……动作逐渐熟练,小小的卡纸承载着各自的梦想,飘荡在中国结的末端。下课后,小舒老师带着孩子们将自己的中国结挂在学校门口的一颗大树上,这棵树正好对着永兴坪小学的教室,孩子们透过窗外一眼望去便能看见满树的中国结。
志愿者抱着孩子挂中国结
“长大了我要把奶奶的病治好。”文静在纸上写着。
“我要成为像小舒老师那样的人。”毛毛的中国结卡纸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我一定要上大学。”张力才挥舞着中国结坚定地说。
微风拂过,一只只中国结摇曳在风中,成为永兴坪小学一道最美的风景。
活动结束后,小舒老师回忆:很开心看到每个孩子都认真地编织属于自己的中国结并勇敢说出自己的梦想,我们能做的十分有限,但愿他们能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
据悉,永兴坪小学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区建始县官店镇永兴坪村,地理位置
偏远,教学资源匮乏,是三下乡“希望家园”工程的一个支教点。村中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今年7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硒行志愿服务队8名成员到此进行支教帮扶,旨在陪伴他们度过一个愉快充实的暑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硒行志愿服务队 张燕妮)
(作者: 编辑:张惟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