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张元媛 高伊洛
昨日,出席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宜昌团代表们热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内容,提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培育、城乡融合发展等,深耕一片“希望的田野”。
省人大代表姜少华:
打造美丽坝上“牛”村
点军区牛扎坪村位于葛洲坝头。在驻地宾馆,省人大代表姜少华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保存的牛扎坪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图,“农村路网提档升级、沿江旅游栈道和健身自行车道、风情乡镇及民居改造等正在积极推进。”
为改善自然环境,“村子下游关停了一家药厂和一家电子厂,我们收回了采石厂,虽然一年少了10多万租金收入,但觉得很值。”村党支部书记姜少华介绍说,村里成立了一支80人的党群服务队,年纪最大的志愿者94岁,干劲特足,专门监督环境卫生。
环境好了,村民致富还需要产业支撑,牛扎坪选择发展生态农业。依托8个专业合作社,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有机蔬菜3小时从基地直达北京,供不应求。农户既可入股分红,又可打工赚钱。
小山村的生态旅游事业日渐火爆,去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的游客达到了5000多人。
生机勃勃的家乡,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子回乡创业。在姜少华的动员下,2017年初,在凤凰卫视工作的张帆、在湖北路桥项目部担任副总经理的谢宜均这两名优秀“80后”青年先后辞职回村创业。
姜少华介绍,村里沿江将依山就势修建自行车道、游步道,串联起村里的8大产业基地和20多个山头,让游客来了可运动可赏景可品尝美食可休憩购物,成为宜昌真正的后花园和美丽乡村范本。
省人大代表谢蓉:
特色民俗民宿助村民致富
谢蓉既是一名移民妇女代表,也是乡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她任总经理的沁邑公司,目前正尝试将民俗与民宿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1994年,还是高中生的谢蓉随着父辈们搬迁到太平溪镇许家冲村。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对本地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峡江绣艺“牵花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她带头组织广场舞的姐妹们组建了宜昌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手工刺绣产品带动就业困难的移民妇女们就近就业增收。
2013年,她在宜昌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宜昌沁邑民俗文化公司,主打“峡江绣女”、“三峡?艾”等有三峡特色并且深受客人喜爱的鞋垫、抱枕等实用绣品。“我们和恒信汽车集团签订了订单,为他们做手工艾草抱枕,把宝马、玛莎拉蒂等的标志绣到抱枕上。”
许家冲村离三峡大坝仅5分钟车程,2014年,谢蓉开始筹划手工旅游产品+民俗旅游服务的经营模式,吸引游客来旅游度假,带动坝区更多村民创业。2017年,谢蓉的民俗酒店投入试运营,“生意不错,这样村民看到了发展新路径,现在已经发展有10多家特色民宿。”
谢蓉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农村的产业发展带头人给与引导,同时,在盘活闲置资产方面多想办法,加快推进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主导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省人大代表张济平:
找准产业 用好智库
位于长阳都镇湾镇南大门的峰岩村,恶劣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可在2016年,该村却突破性地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成为响当当的“明星村”。作为该村脱贫攻坚的带头人,省人大代表、峰岩村村支书张济平深有感触:“强化班子,找准产业,用好智库,是我们的法宝。”
张济平说,为了实现脱贫致富,峰岩村发展过很多产业,比如烟叶、蔬菜、桑蚕、核桃等等,但效果都不甚理想。后来,村“两委”班子改变思路,突出重点,带领全村群众着重发展茶叶和生猪养殖产业,最终,实现了丰厚的回报。“实现乡村振兴,一定要找准本村的特色产业,放大优势。”张济平说。
与此同时,峰岩村还十分注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村党支部多次与回乡“能人”倪晓虎洽谈,主动提供林地资源,推动生态养殖项目上马。目前,投资200万元,占地100亩的生态“跑跑猪”基地已在峰岩村建成。本地能人曹传刚成立长阳大水泉茶叶专业合作社,兴建占地3000平米的茶厂,确保春夏秋三季茶农鲜叶敞开收购。此外,村里还多次邀请专家进村培训,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省人大代表吴述勇:
大力扶持宜昌晚橙发展
身为秭归县农业局特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省人大代表吴述勇最关注的,无疑是特色产业发展和科技兴农战略。
吴述勇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要在特色上做足文章。吴述勇认为,近年来,三峡库区晚熟柑橘发展势头良好,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宜昌晚橙”的扶持力度,支持打造“宜昌蜜桔”、“宜昌宜红”、“宜昌猕猴桃”、“宜昌晚橙”四张城市名片,推动建设湖北特色农业强省。
同时,吴述勇认为,农业部门要更加主动作为,完善农业质量兴农组织保障体系、资金扶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农产品安全流通体系、质量监管体系。
此外,作为来自屈原故里的省人大代表,吴述勇还特别提到,宜昌还应在挖掘、发展屈原文化上下功夫。打造一系列屈乡文化品牌活动,并以此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这对实现乡村振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吴述勇说。
(作者: 编辑: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