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艾丹
“三型”是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记者: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三型”劳动者大军对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肖菊华: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赋予广大劳动者的历史使命,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转型要升级,关键靠人才,根本在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切合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有利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制造业还存在创新不足、技术人才短缺、产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从我省的情况看,全省技能劳动者呈现出“结构性总量不足、总体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社会氛围不浓”等问题。我们只有把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培养一支有文化、懂科技、会创新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才能实现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有创新力的制造业的转变。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企业和劳动者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方面,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从个人需求来看,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是劳动者展现个人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以“工匠精神”打好供给侧改革攻坚战
记者:一段时间以来,“工匠精神”都是社会关注度很高的词。十九大报告中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放置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部分阐述,有怎样的深意?
肖菊华: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到关注,反映出全民对高品质、高质量供给的强烈期待。提倡工匠精神不仅是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工匠精神”打好供给侧改革攻坚战,扩大有效供给,促进产业升级,将从根本上为中国经济高效益、优结构的发展提供动力,也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必然途径。
建设“三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新时代劳动者水平能力的要求,更是对新时代劳动者精神面貌的要求。只有培育出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湖北工匠”“大国工匠”;只有从个人到企业都树立精益求精、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拥有创新精神和品牌意识,才能为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能。湖北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补齐人才结构短板,培养一大批“湖北工匠”,为湖北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和动力。
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跨越
记者:您刚刚谈到了人才在推动发展的关键作用,现在很多地方对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我省有哪些积极举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是劳动者大军中的重要一员,如何帮助他们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肖菊华:湖北作为科教大省、人才大省,仍然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要不遗余力,推进湖北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跨越。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深化人才引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我选湖北计划”,出台《关于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设技能强省的若干意见》,实施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倍增计划。在人才评价方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即将出台。下一步,我们将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保障,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湖北、留在湖北。
目前,我省农民工有近1400万人(含外省来鄂务工的农民工和我省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他们是劳动者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支宝贵的人才队伍,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今年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湖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推动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与亦工亦农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包括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积极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增强本领;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依法查处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违法行为;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好农民工技能提升、就业维权、子女教育、住房落户、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既让他们感受到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感,又能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的获得感。
(作者: 编辑: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