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冬兰代表
张青娥代表
向平华代表
“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扶贫攻坚压力不减,决心更强。精准扶贫精准预防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最牵挂的议题。
“精神扶贫”迫在眉睫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基层代表,湖南省耒阳市龙塘镇远宏村村委会主任伍冬兰代表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带来了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最切身的体会。
“近几年来,不少贫困群众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依然‘等靠要’思想严重,缺少致富主动性,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伍冬兰认为,当下“精神脱贫”迫在眉睫,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但要给钱给物,更要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精准扶贫前提是“精准识别”
“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提到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弄虚作假问题,湖南省安化县梅山文化园董事长张青娥代表认为,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
“如何把扶贫资金和项目送到最需要的群众手中,需要精准的研判。当下,基层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人情扶贫’等现象少了。但不少县乡地域广阔、人口稀少,调查摸底贫困人口工作非常困难,难免会出现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工作不到位而导致扶贫精准性不够。”张青娥介绍,以安化为例,百万人口,将近5000平方公里,干部数量极其有限。个别干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精准识别”,不乏一些基层干部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直接把扶贫名单往上报。
张青娥希望检察机关继续强化法律监督,加大对扶贫政策的宣传,让监督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贫困户。
精准监督涉农扶贫资金“最后一公里”
2016年2月,最高检会同国务院扶贫办部署开展为期五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开发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据统计,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扶贫资金等职务犯罪1892件。
湖南省慈利县龙潭河镇党委书记向平华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精准推进扶贫工作的同时,防腐反腐的脚步也要步步跟紧,确保惠民政策和扶贫资金不折不扣落实到贫困老百姓身上。”
向平华建议检察机关积极开展预防工作,加强对惠农扶贫一线干部进行形式多样的预防警示教育。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惠农扶贫资金项目数据共享信息系统”,加强对涉农扶贫资金“最后一公里”监督,提高精准惩防犯罪能力。
(本报北京3月8日电)
(作者: 编辑:伍佳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