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0日讯(记者 马常艳)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蜚声中外的安顺场,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战役获得胜利的革命纪念地,全国首批1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30条精品线路之一,全国唯一以悲衬喜的红色旅游景区。今天,“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四川站)正式启动,采访团来到安顺场这个著名的革命胜利纪念地,踏寻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足迹。
安顺场原名紫打地,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大渡河中游南岸,距石棉县城11公里。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此胜利强渡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指挥楼在红军强渡大渡河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史学家说:“没有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就没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
红军强渡大渡河渡口遗址。1935年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渡口,中国工农红军勇夺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妄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企图。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1982年,石棉县人民政府在安顺场渡口建花岗石雕纪念碑。纪念碑高6.26米,采用灰色花岗岩雕刻而成,上有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碑铭,下方为十七勇士架着当地特有的翘首木船劈波斩浪强渡天险的浮雕,右侧为巨手执大刀浮雕,正面为半圆雕红军战士头像。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红军强渡大渡河指挥楼。为一幢3层高的藏式雕楼,已有近百年历史。当年红军强渡大渡河时,这座木石结构的小楼是指挥楼,指挥了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斗,立下汗马功劳。至今仍屹立在安顺场老街,似乎在向世人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纪念馆于2003年12月5日竣工投入使用,采用唐式风格,对称布局和院落形式,总面积6600平方米,其中纪念馆占地2600平方米,总投资409万元。展厅以弘扬红军精神为主题,分为长征、大渡河战役、红军长征过安雅、翼王悲歌、历史评述等五个部分。拥有馆藏228件,其中实物类73件,图片类155幅。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红军船。1935年5月,77名船工靠着3条这样的木船,用7天7夜将8000多名红军战士送过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如今的安顺场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安顺场先后被正式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5月,由江泽民亲自题写馆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建成,该馆坐落在安顺场北,同纪念碑一起在规划中的遗址公园内,馆内保存二百多件文物,实为珍贵。2013年6月1日,顺利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专家组验收。
在缅怀革命先人的同时,安顺场的后人们用发展生产力的方式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安顺彝族乡乡长史呷告诉记者,他们的在奔小康路上的思路是:以扶贫开发为主线,做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立足产业强乡导向,加快转型升级,增强乡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巩固灾后重建成果,加强新村管理,努力打造灾后美丽新村。
以新场村为例。新场村位于石棉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15公里,幅员面积2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50米。辖9个村民小组546户172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比29.4%,是典型的中高山少数民族贫困村,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收入普遍不高,观念落后,彝族群众长期处于人畜混居、无厕所状态。同时新场村也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环线的覆盖区,是民国时期河道七场之一;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由此经过。
近年来,新场村围绕打造“中高山幸福美丽示范新村”的目标,抢抓“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省委省政府“双联”工作机遇,坚持“产村相融、建改结合、建管并重”的理念,积极探索中高山少数民族地区“一建带八改”新村建设模式,以新寨带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着力打造“红军路上新彝寨、安宁湖畔幸福家”的幸福美丽新场村。
安顺古街。古街主要涵盖安顺场南北区域和老街核心区,街道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四周房屋采用富有川西特色的仿明清式建筑风格,黑白相间为主调,古色古香、韵味十足,身临其中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凸显出厚重、沧桑、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韵味。中国经济网记者马常艳摄
在各级各部门大力帮扶支持下,新场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中高山少数民族村组生产生活条件一步跨越20年,全村精神面貌、产业发展、新村管理、文明气息等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获得“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四川省幸福美丽乡村”荣誉称号。
(作者: 编辑:何鹏)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