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潜江市森林公园——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杉林
图为:美丽的潜江新农村
图为:小龙虾加工车间一角
图为:潜江东荆河沿岸
湖北日报讯 汉江东去,孕育出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更是有着“地下富含油气盐、地上盛产粮油棉”的美誉,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特种水产、畜牧生产基地,也是国家重点产粮大县、棉花大县、油料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水产大县,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享有全国小龙虾之乡和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美称。
“十二五”期间,潜江坚持把“三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增加“三农”投入,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市农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三五”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潜江市农业总产值预计120亿元、农业增加值7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0元,与2010年比,年平均增幅分别达到了8.1%、9.9%、18.2%。
亮点1
粮食安全:虾稻共作解决大问题
“民以食为天”,种粮能不能赚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但粮价低又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稳粮与增收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许多地方执政者的难题。
“十二五”期间,潜江创造出独有的“虾稻共作”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用亩平四五千元的纯收入打造牢固的产业链条,破解这一难题。
虾稻共作模式,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00公斤,亩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亩均增收3000元,虾稻共作模式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1000元以上。
通过虾稻共作,农民种粮能赚钱,粮食产量连年攀升,2015年实现粮食总产“十二连增”,达到65万吨,比2010年增加18.99万吨,年平均增幅8.3%。
丰富优质的粮食资源也催生了一批大米加工企业,优质的虾稻被加工转化,“虾乡稻”、“虾稻人家”等生态大米品牌开始崭露头角。
亮点2
四化同步:华山模式全国领先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的华山公司,是一家加工出口甲壳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甲壳素衍生制品以及小龙虾、鮰鱼、鳜鱼、大白刁、鲈鱼等淡水产品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6月开始,华山公司与熊口镇赵脑村农民协商“迁村腾地、整体流转”方案,经多轮次反复征求意见,最终与全村616户农民中的585户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公司以666元/亩的价格租赁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1.2万亩土地,进行大规模连片整治。
华山公司以40亩左右为标准田方,整理出适合“稻虾共作”的260个生产单元,再向农户发包,期限5年。在优先满足赵脑村138户农户的承包要求后,还吸引了周边农民承包,共发包189个标准单元,其余由华山公司经营。
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华山公司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加强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连接,降低农户养殖风险。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离开土地后如何实现就业的问题,同时也让农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
今年6月3日,华山模式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与会的中央部委、专业学者和媒体工作者都对华山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条企业、农民、集体合作共赢的经营体系和“产城互动”的城镇化路径。
亮点3
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出口全国十连冠
2011年,潜江以“虾稻连作”为基础,开始研发“虾稻共作”模式,不久后取得成功,在潜江后湖农场张家窑分场,建立“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实验基地,最终实现种一季水稻,养两季虾子。
“虾稻共作”模式的创新,使小龙虾养殖效益突飞猛进,《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由中国渔业协会作为国家行业标准予以公布和实施。
2014年潜江小龙虾出口创汇1.5亿美元,连续十年领跑全国,在世界淡水小龙虾产品市场拥有第一话语权。“虾稻共作”模式还输出到湖南、安徽等地,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法宝。
餐饮方面,以“小李子”、“味道工厂”、“虾皇”等为代表的潜江龙虾餐饮品牌店,研发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卤虾、蒸虾、泡虾、烤虾等十多种风味小龙虾产品。
深加工上,华山公司从废弃虾壳中提炼出可用于食品和药品的甲壳素,实现了小龙虾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物医药高新产业的跨越。潜江已成为全国唯一的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
繁育方面,投入3.5亿元的30亿尾龙虾种苗选育繁育中心初显效果,小龙虾年繁育能力已达到30亿尾,为全省小龙虾养殖提供的虾苗占市场供应总量6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虾苗生产基地。
(作者: 编辑:徐娟娟)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