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评论员
35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中国迎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崭新时代。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是不变的主题词。一个又一个的春天,植下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承包到户、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循着一路花香,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改革开放的神奇魅力,以及带来的巨大收益。
35年后,又是一届三中全会,接力改革大业,擘画新的蓝图。东风又放花千树,让我们一起拥抱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喝彩。
以更大勇气和智慧开启改革新航程
迈入高铁时代的中国道路,四通八达,风景壮丽。
古老的东方巨人,在世界最大规模的高铁网上高歌猛进,以强大的引擎,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而铁路在中国的出现,是一波三折,历尽艰辛。
1865年8月,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铺设了一段“展览铁路”,“以小汽车行驶其上,其疾如飞”,时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最后被“饬令拆卸”。
1877年,清朝花重金赎回英商经营的吴淞铁路,同样是拆毁了之,李鸿章对此长叹,“实不知其何心!”
不可思议之举,根子出在观念上,当时的官员,大多都反对铁路,认为占用农田、破坏风水,舟车挑夫将流离失所。
思想上的落后守旧与封闭顽固,导致清朝国力日衰,中华民族饱受100多年的屈辱。
观念影响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回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一步的前行莫不与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改变息息相关。
想当初,小岗村18户农民悄悄按下“红手印”立生死状分田到户是何等的悲壮,却由此揭开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汉正街第一批103名个体户营业执照的核准,又要何等的勇气,由此也催生了市场经济走上中国经济的大舞台。
每一次打破思想上的禁锢都殊为不易。十一届三中全会几年后,改革的春风已吹拂神州,可《乡恋》这么一首优美的抒情歌,仍是一些人头脑中路线与政策的符号,面对春节晚会上的观众点播,拍板者汗都下来了。
对一首歌的接纳都如此艰难,对其他利益的调整、格局的打破、机制的再造,要破冰谈何容易。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每次的一小步,终成影响深远的一大步。35年来,改革进程虽无坦途却不可逆转,人心所向中,国家势不可挡的迈向文明昌盛,以“深圳速度”奔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每一次改革的推动与深化,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革故鼎新,面对世情国情的变化,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裹足不前,惟有以更大勇气和智慧来拓深前行的航道,以承载更多的负荷重压;也惟有以更大的勇气与责任感去深化改革,才能清除航路上的障碍,让驶向现代化的巨轮通行无阻。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什么挑战是不能应对的,中国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攻坚克难。
我们已准备好迎接新的洗礼,历经风雨去拥抱更美的彩虹。
让每一个梦想更惬意地飞翔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也是如此,给点阳光便会灿烂,给个杠杆便能撬动几何级增长的财富。这个支点,就是解除束缚后的自主权,让一切生产力的要素能自由配置流动,人尽其才,物尽其便,地尽其利。
35年来,所有的改革归于一宗,都是为了施以更有力的支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家庭联产承包制让农民有了自主权,种什么怎样种自己决定,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劳动力,却产出了不一样的粮食,中国人不再饿肚子,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企业有了自主权,生产什么如何销售同样自己说了算,婆婆妈妈的唠叨一少,企业的活力与潜力顿时源源释放。
打工、下海、个体户、公司,波起潮涌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都流动起来,在碰撞、融合、互动中,丰富着想象,活跃着思维,激发着创造。
35年来,在这片释放了普通人能量的土地上,精彩传奇不断上演,一个个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童话,洋溢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缤纷梦幻。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济领域每一次活力的迸发,也是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与不断突破。
拿今天让人感情复杂的房地产来说,1978年10月20日,邓小平在北京视察新建的几十栋公寓住宅楼时,问可否成为商品,没人敢回答。那时的老百姓还没有听说过“房地产”这个词,只晓得自己家住的房子太挤、太小。
房改、土地招拍挂、宏观调控、烂尾楼、首付、按揭、物业、经适房、公租房,一个个热词,见证着中国人的安居梦。住房制度几经改革,虽还不完美,但毕竟,每一个城市已是鳞次栉比,我们的房间变得宽大舒适。
房地产也是其他行业的一个写照,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不改革不发展问题会更多,这也是改革要不断深化的原因所在。
今天,我们期待着户籍制度、社保制度、土地制度、养老制度等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层次推进,也是为了解除更多的束缚,进一步给市场松绑,以放飞国强民富的梦想,放飞每一个有理想的追求。
每一个人的未来都将因改革而丰实
春华秋实,皆为民生。
改革开放35年也是建国以来居民收入增长形势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代。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
2006年春节,在湖北省监利县,有位农民贴了一副春联,“开天辟地头一回,农民种地不交税”。
2008年春,监利县小学生王孝进因不用再交学杂费、书本费,托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给温家宝总理捎去一封感谢信。
两件小事,诠释着改革的题中之义,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
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许多困难家庭住上保障房,上亿农民领取养老金……
这是国力壮大的彰显,依托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家财力增长,才有了这些惠民政策的底气。
这更是对改革设计初衷的实现,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明显加大了促进公平正义的力度,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通过城市反哺乡村,沿海带动内地的方式,促进各地均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现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意味着不仅要更多增加民生投入,而且将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公平。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改革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这正是为了向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进,事关每一个中国人的福祉。
大河有水小河满,每一个人的未来必将因改革而丰实!
将先行先试写在湖北发展的旗帜上
春江水暖,东湖先知。
湖北在35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多次得到历史机遇的垂青,走在时代的前列,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的图画。
1979年,武汉市批准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冲破了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将市场经济推上中国经济的历史舞台;
1980年,第二汽车制造厂自筹资金开展项目建设,由此推开了湖北国营企业“扩权”试点;
原沙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改革试点城市,从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起步,开展用工、工资、劳动和社会等方面的改革,为全国城市综合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1987年,武汉首次尝试企业兼并先例,这是继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承包经营之后出现的“第三次企业改革浪潮”;
1992年,武昌成为小平南方谈话的第一站,武汉与湖北历史性地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思想发源地;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后,湖北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明确提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方针,总体上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格局;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省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湖北锐气引领时代风气,推动着一轮又一轮的开放,不断收获“试验田”的累累硕果。
近年来,荆楚大地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发展的气场强劲,鼓舞人心。
“两圈一带”、“一主两副”、“一红一绿”、“四基地一枢纽”等构成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统筹全局、勇于创新,多点发力、同频共振,重塑湖北在中国经济上的新版图。
科教兴省,中国光谷闪亮世界;转型升级,千亿元产业群千帆竞发;五位一体,“五个湖北”富民强省……
全省经济总量重返全国十强之列,湖北已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武汉重返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鄂州城乡一体化走在全国前面,长江中游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视野……
回首处花香满径,望前路风光惹眼。
有着敢为人先优秀传统的湖北,在新一轮改革大幕的开启中,在加快构建支点的征程中,必将会有新的作为。
让我们沿着先行先试的创新大道,阔步向前!为中国梦的湖北篇,谱写华章!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